王永利:总台《闪亮的记忆》 擦亮青春生命底色,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凯发官网在线

王永利  >>  正文
王永利:总台《闪亮的记忆》 擦亮青春生命底色,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王永利
2021年08月02日

7月3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隆重推出20集纪录片《闪亮的记忆》,这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系列纪录片, 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精品工程扶持项目。该片以革命文物为主要叙事载体,挖掘文物使用者、捐献者、保护者的故事,通过情景再现、手绘动画等艺术手段,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弘扬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一、以小切口大视野,呈青春之姿,展闪亮记忆,传伟大精神。

时光易逝,但历史的长河之中,总会有些“闪亮”的记忆被长久留存。20集纪录片《闪亮的记忆》每集5分钟,从陈独秀的北大聘书、李大钊的藤椅、《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到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口哨,从陈觉、赵云霄临刑前的绝笔到红军谢志坚的绣球草鞋,从红色特工李白的电台修理工具到革命烈士于白公馆制作的五星红旗……本片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在浩瀚的史料中搜寻先烈们存留下来的个体记忆,让文物背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鲜活起来。

《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1920年)

存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文物见证党史,文物凝结初心。如“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鱼水深情。3名女红军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送给老百姓徐解秀,正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坚定的初心担当。

三名女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1934年)

湖南省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

文物隐藏传奇,文物昭示力量。如张人亚父子两代守护初心的红色传奇。张静泉又名张人亚,于192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大包党的珍贵书报文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宁波霞浦镇霞南村,交托给自己的父亲张爵谦保存。为了保护这些文件,父亲建了一座空坟将文件藏入,对外称儿子死了,用后半生的时间守护着儿子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等36种文件得以留存至今。

很多先烈在牺牲时都很年轻,他们为了革命理想,以青春热血践行了入党誓言。如一对革命伉俪的故事:陈觉,原名陈炳祥,出身于醴陵市泗汾镇一个富裕家庭。赵云霄,原名赵凤培,河北阜平人。1925年,两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两人结为革命伉俪。1927年,两人回国参加革命。1928年春,作为省委特派员,陈觉参与指挥中共湘东特委和醴陵县委组织的“醴陵年关暴动”。同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陈觉、赵云霄在常德、长沙分别被捕。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牺牲。4个月后,赵云霄在狱中诞下一名女婴。1929年3月24日,在距离执行死刑还有两天的时候,赵云霄给女儿写下遗书:“小宝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你的母亲姓赵,你可记着。小宝宝!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深情的文字彰显了一位母亲的铁骨柔情。1929年3月26日,在给襁褓中的女儿喂过最后一口奶后,赵云霄毅然走上刑场。他们面对小我和大我间的抉择,谱写了天地间最令人感动的青春之歌!

《闪亮的记忆》之“最后的嘱托” 节目截图

二、英雄生来也平凡,用人情味和细节升华境界,拓展内容深度和精神高度。

该系列片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牺牲”、“承诺”、“使命”与“信仰”的故事,以接地气和贴近青年的表达方式,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闪亮的记忆》为我们定格一个个感人的历史“瞬间”。英雄生来也平凡,每一个满怀理想、坚守信念与初心的共产党人,都有“平凡”的人生,成为英雄,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伟大信仰!革命烈士冷少农长年不回家在外奔波被母亲不理解,痛骂他是不孝之子。为了回答母亲的恩情,他写下厚厚的家书:“母亲,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 1932年3月,因叛徒出卖,冷少农被捕入狱,3个月后,牺牲在南京雨花台,时年32岁。1951年冷母才得知冷少农真实的身份和牺牲的消息。冷少农的家书,道出了一位共产党人在忠孝两难全的选择下,作为孝子的赤子之心和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

冷少农家书(1930年)

存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细节,是决定故事是否感人和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的关键。真实感强,来自细节硬核。如为纪念建党20周年和七七事变4周年,山东济宁市民在地下党的组织下,秘密在“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锦幛上签名。3357个名字与共产党3个字写在了一起。为了保护这面锦幛,红军出身的张世全决定将锦幛送回自己的家乡,交给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张世亮。“这旗帜上,有3000多人的名字,你千万不能丢,丢了这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要遭到杀头.....” 张世亮只是个普通农民,或许并不清楚,让3000多人命悬一线的究竟是什么,但看着眼前的哥哥,他明白自己应下来的,是比哥哥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我把旗帜上的这颗五角星摘下来带走。若有人拿这颗五角星来对照,你才可以把旗帜交给他。”哥哥说。为保护好锦幛,张世亮连夜在自家灶台口挖了一个3尺多深的坑,将锦幛藏了进去。哥哥走后不久,张世亮被国民党抓捕,面对连日的毒刑拷打,他始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消息。被释放后,张世亮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但那个手持五角星的人一直没有来。1984年,张世亮罹患重病,他担心自己时日不多,决定让家人把锦幛取出,捐献给新县人民政府。这样的故事,因细节丰满,曲折动人,让人们看到了血雨腥风中承诺的光芒,感受到震撼灵魂深处的力量!

山东济宁市民为纪念“七·一”、“七·七”献给济宁市委的锦幛(1941年)

存于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三、精良制作,打造网络视听精品创作的高峰之作

该片以静态叙事美学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4k超高清高品质影像有电影般的精良质感。以虚拟动画进行情境再现,氛围营造得逼真精致,视听冲击力强,故事性强,悬念强,直抵人心,引发共鸣,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扬。

全片从策划创意到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多,行程数万公里,摄制组奔赴国内多座博物馆,深入采访了革命烈士后代,经反复挑选与深入挖掘,确定了20个红色故事,并邀请国内一批党史专家权威指导把关。系列片追求一流水准,精心打磨作品,努力打造一部赓续革命血脉、生动讲好红色故事的纪录精品。

《闪亮的记忆》之“致母亲书” 节目截图

“追寻初心足迹,致敬百年风华”。《闪亮的记忆》从小切口的革命文物入手,全视野、大立意,将百年筚路蓝缕浓缩为一帧帧镜头画面,把红色文物带入百年时间坐标,丈量激流勇进的党史进程,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弘扬党和人民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让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从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不愧是一堂生动的中国革命史“公开课”。《闪亮的记忆》用高质量的视听美学完成了中国红色基因之于全世界的形象化展示,反映中国人赓续革命血脉的磅礴力量,让观众在震撼的观看体验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