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为了大草原万马奔腾 -凯发官网在线

袁慧  >>  正文
袁慧:为了大草原万马奔腾
袁慧
2020年11月03日

(图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阿拉坦仓正在为学生授课。刘宇涵 摄)

内蒙古的天空,永远都是那么蓝,内蒙古的草原,永远都是那么绿。

每逢周五下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间教室里都会有一场关于“无穷维哈密顿算子”的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内蒙古几所大学里的数学老师,也有相关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博士生,主持者就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阿拉坦仓。

“讨论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一起研究无穷维哈密顿算子领域的前沿问题,一起分享国际上最新发表的论文,大家自由发言、辩论、探讨。这些年,这些年轻的教师、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我们还在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阿拉坦仓教授说。

今年57岁的阿拉坦仓出生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好田嘎查一个蒙古族家庭,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知名科学家,中国少数民族杰出代表。他从数学算子理论的角度推导出无穷维哈密顿系统,填补了国际数学界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1996年,阿拉坦仓从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回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创办了“周末讨论会”, 至今已有25个年头。“数学是基础学科,团队的力量特别重要,需要大家互相启发。只有大家的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我们才能前进。2004年,我去英国剑桥大学数学中心留学,看到他们有很多讨论团队,更加坚信了我的这个想法。”

2008年,阿拉坦仓在内蒙古大学创建了无穷维哈密顿系统研究中心,围绕无穷维哈密顿算子开展系统性研究。2018年,他带领的“数学教学科研蒙汉双语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图为阿拉坦仓在“周五讨论会”现场。摄影:韩占文)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数学上的专业提法,称为解决了无穷维哈密顿算子特征函数系列中完备性的问题,相关论文在美、英等十几个国家的刊物和国内相关核心期刊都发表过;国家数学领域最高规格的期刊《中国科学:数学》也刊发过这项研究,这些就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认可。”阿拉坦仓说。

阿拉坦仓的家乡内蒙古科右前旗,是蒙古族人口比例很高的地区,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九个孩子,他排老六。“我父母没什么文化,家里也很困难,但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我从最基层农村走出来,成长到今天,我很感恩国家和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阿拉坦仓说。

1981年,阿拉坦仓以兴安盟蒙授状元考入了内蒙古大学数学系。“以前上学是蒙语授课,大学是汉语授课,第一年,我听课都困难,成绩也下降了。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汉语。我学汉语,也闹过很多笑话,但我仍然去说、去练。”坚持下来,阿拉坦仓的汉语进步很快,连续3年成为学校和自治区的“三好学生”、数学系学生会主席。

“学好语言,我的机会更多,更有助于我的发展。” 阿拉坦仓说在剑桥大学学习时候,每周都有国际上的名师来做讲座,但我英语水平不高。有时我真希望老师用汉语讲课,但是,是希望对方改变,还是改变自己?我为什么不学英语呢?“结果,我改变了自己,就解决了问题。在剑桥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为我以后的科研带来了很多帮助。”

阿拉坦仓经常给学生们讲学习语言的好处,“少数民族的孩子学好汉语,就可以在更多地方施展自己,民族文化就会更好地发展、传承。我常说,语言就好像一扇窗,学好汉语,打开这扇窗,你可以看到祖国的美丽风景;学好英语,你就能看到世界风景。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沟通尤为重要。”

学生、同事眼中的阿拉坦仓严谨、务实,尊重人才、平易近人,是恩师,也是朋友。“每个人都有相对不自信的时候,我愿意鼓励、帮助大家,让大家勇敢前行。”阿拉坦仓说。

内蒙古大学数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也是蒙古族的吴德玉对我说:“遇到阿老师,我特别的幸运。他鼓励每一位蒙古族学生学好汉语。他尽量用汉语授课,给我们学好汉语做榜样。”

吴德玉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要看到祖国的风景,就要学好汉语。要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做贡献,就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我从一个汉语不是太好的蒙古族大学生成长为大学老师,学好汉语对我帮助很大,没有汉语学习,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曾经是阿拉坦仓的学生、同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古族教授额尔敦布和对我介绍,阿老师蒙汉英三种语言都很熟练,这对他的工作、科研有很大帮助。如果只会母语,就会限制人际交流和文化理解。“我们团队举行过一场研讨会,邀请了一位英国专家,阿老师直接用英语主持会议。我们从他身上,看出了语言的作用。”

“我们创立了一个在线课程‘常微分方程’,团队中有阿老师和其他六个博士授课,既有蒙古族、也有汉族,大家都是汉语授课。上学期发生疫情,全国有三十多所高校的2000多人来注册听课,有很多来自南方、东部省区的学生。我高中开始学习汉语,现在还在加强汉语学习,我的同事中有蒙古族也有汉族,语言让我们团结在一起。”额尔敦布和说。

小时候,阿拉坦仓非常喜欢听蒙古族“乌力格尔”(说书),他对我说,“我喜欢听《三国演义》等名著,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好多英雄人物,还有儒家文化,这些对我的影响很深。”

从内蒙古大学数学学院的老师,到学校图书馆馆长、教务处长,再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校长、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阿拉坦仓一直没有放弃科研,他获得过内蒙古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培养出18位博士,5位成为博士生导师,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

成立于1952年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学教师培养中心,同时也承担着为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基础教育培养蒙古语师资的任务,被誉为“民族教育的摇篮”。

阿拉坦仓说,“我大哥是中学校长,二哥是小学校长,我父亲很骄傲,家里走出来三位校长,是教育之家。所以,我在大连理工大学读完博士,坚持回到内蒙古,就是想和大家一起为民族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在做民族教育的同时,一直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双语授课的学生以后走上教学岗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能讲授,把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培养好,就会涌现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阿拉坦仓说。

骏马奔驰,雄鹰展翅,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教师、高水平人才,就是阿拉坦仓的奋斗目标。

关于作者:袁慧,中国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