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生物,可以说,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没有生物便将寸步难行。正是由于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不可分,其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生物经济规模。
今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推出《“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使其成为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中药材资源就有12000多种,依托这些资源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便会开发出药品、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能源等无穷无尽的产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生物资源和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中国生物经济,已经形成了由生物研发、生物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对外贸易等全产业体系,并成为全新的经济形态。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生物产业大国,“十三五”末期,生物经济产值规模近5万亿元,生物及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超过10万亿元,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催生了生物经济高速裂变。有机构预计未来中国生物经济的规模将达40万亿元,生物经济将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生物技术成为生物经济的催化剂,发端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而生的微生物、细胞、基因组织等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在生物食品、制药、保健品、生物炼制、生物酶、生物化学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环保与生态保护等众多领域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产业集群。
尽管中国人在10世纪时便为预防天花发明了种痘术,依靠人工自动免疫预防大规模传染病。但是,中国的生物疫苗产业的大发展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生物疫苗产业得以突飞猛进。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疫苗生产国,可生产63种疫苗,预防34种传染病,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全部计划免疫疫苗的国家之一。现已消除脊髓灰质炎,控制了乙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乙脑等疾病。为应对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中国的生物疫苗年产量超过70亿剂。截止5月30日,全国已经接种33.8亿剂次。中国产疫苗还为全球防疫,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防疫提供强有力支撑。截至今年5月上旬,中国已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180亿人份检测试剂,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同时向20多个国家转让技术并合作生产疫苗,在海外形成了年产能10亿剂新冠疫苗的能力。生物疫苗、生物医药技术的跨越,大大减少了病毒、传染疾病对人类的伤害,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福祉,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延长到2021年的76.34岁。按照国家《“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要求,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毫无疑问,生物疫苗、生物医药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人均寿命年龄的不断增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已经在生物疫苗、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最新的发展前沿全面发力,并在生命科学、医药、农业、食品、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基因测序、单细胞、dna合成、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制药、生物食品、生物信息、肿瘤辅助诊断等方面达到与先进国家并跑的水平。
中国的生物农业也得到长足发展,走出一条从生物基因育种、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有机肥料、无毒生物农药相互融合的现代生物农业新路子。2021年中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假如没有生物育种技术的进步,要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几十年来,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强大的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业品种的优质培育体系,通过全基因组选择优化、生物基因编辑、诱变、基因合成生物技术,一大批高产、抗病、抗逆、抗虫、高营养品质的农作物品种不断迭代,并得以在海内外广为推广。目前中国生物育种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优质品系品种在农作物增产中的贡献率达45%—50%。以“杂交水稻之父”为代表的中国优质水稻品种目前已经推广到全球60多个国家,在24个亚非国家建立了25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东方魔稻”的高产水稻在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
生物技术还为人类大规模生产生物食品提供了可能,中国已经在人造肉、合成淀粉等领域得以突破。去年9月,中科院天津工业的研究人员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创下全世界首例纪录,效率还比农业种植提高了8.5倍。
中国还通过应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清洁而可再生的生物能源,近几年中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到2021年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3798万千瓦,同比增长31%,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6%。预计未来十年,石油化工、煤化工产品的35%可被生物制造产品替代。
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迄今为止全球发布了国家级生物经济相关政策的国家和地区超过50个。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等经济体相继推出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旨在保持其在生物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美国制定了《工程生物学:下一代生物经济的研究路线图》、欧盟提出《欧洲化学工业路线图:面向生物经济》、日本经产省提出了《生物技术驱动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报告》。由此可以看出,在生物经济方面将面临着发达经济体的激烈竞争。
自2005年起,中国便陆续推出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扶持。而此次的“十四五”规划为生物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中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其中核心产业总量超过7.5万亿,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
到2035年,中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将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实力雄厚、融合应用广泛、资源保障有力、安全风险可控、制度体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
规划提出生物经济创新能力提升、生物医药技术惠民、现代种业提升、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生物资源保藏开发、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7项重大工程。
《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力争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大豆、杂交小麦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提高粮食单产20%左右。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高端农产品,形成2万亿元高端农产品产业。开发抗干旱、抗盐碱作物品种,大幅度提高10亿亩旱地、5亿亩盐碱地的生产力。加快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大幅度提高酒类、酱油、醋、味精、乙烯等大宗发酵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发展高端发酵产品,力争在抗生素、维生素、生长素、氨基酸、人造肉等高端发酵产品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将细胞变成“新工厂”,打造2万亿元的发酵工业体系。
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加快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发展,力争创造7个“绿色大庆”。
发展健康制造业,打造高端制造业,使我国由原料药大国向生物医药强国、中医药强国转变,形成10万亿元规模的生物与医药产业。
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生物领域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完整生物产业链并影响世界的产业生态集群,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向高端化、国际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重点产业升级。
投资界普遍看好生物经济产业前景,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生物农业和未来食品等领域。近几年,生物经济领域成为投资热点。2021年,仅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就达到1113.58亿元,较2020年进一步增长26.0%。
生物制造被视为带动未来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按照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预测,至2030年,oecd国家将形成基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经济形态,生物制造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将超过生物农业和生物医药,在生物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39%。
生物经济的时代正快速向我们走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迭代和突破,生物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医疗、养老、制造、农业、林业、能源等领域渗透,在未来5到10年间,生物经济将成为数万亿的新经济发展赛道。(鞠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