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辽宁丹东市宽甸县河口村一角。)
五月的鸭绿江畔,被誉为“仙境”的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正是观江景、赏桃花的好时节。
这些天,中国的东西南北,许多地方都举办了以“桃花”为主的“赏花游”,成为亲近大自然、分享生态美景、休闲度假踏青的一幕幕“重头大戏”。
中朝边境的宽甸河口,万余亩桃园芳菲烂漫,赏花游客络绎不绝。
置身桃林,看着千树万树、枝头绽放的桃花,耳边就似乎会响起那首耳熟能详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想起了唱红这首歌的蒋大为。
这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灵感,就来源于河口的桃花。
1970年初,我的老战友、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词作者邬大为,到河口体验生活、慰问守疆战士。在零下40℃的严寒里,看到冰天雪地里执勤的战士,邬大为问起他们的感受,一位战士回答说:“最冷的时候,我看到了周围的桃花,想到现在也是我的家乡桃花盛开的季节,也就不觉得寒冷了……”这句话极大地震憾了邬大为,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以“桃花”为主题,创作一首守疆战士之歌的欲望和灵感。
但是在那个年代,“桃花”似乎与“边防”、“战士”既不合拍,也不搭调,邬大为心中的那支“桃花”整整雪藏了10年。
直到1980年春,邬大为与魏宝贵等战友再次来到河口边防部队采风,又赶上了桃花盛开。他与守疆战士巡逻在桃林,不禁为绽放的桃花深深陶醉,于是心花怒放、一气呵成,写下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
邬大为、魏宝贵定稿后,曲作者铁源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谱了曲,但随后又自我否定,因为他感觉曲风缺乏守疆战士的阳刚之气。于是,铁源重新谱曲,并且把民歌的辽东曲调和牧歌的元素融入其中,又用歌词的第一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取代了最初的歌名《我可爱的家乡》。
但是,仍有人觉得《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缺乏阳刚之气,不适合军人演唱”。歌唱家董振厚却不以为然,自荐试唱,这首歌很快就在原沈阳军区的战士们中间传唱开来。
可惜1985年,董振厚英年早逝。此时,蒋大为正苦于没有适合自己的新歌,有人就向他推荐了这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为了将这首歌唱成精品,蒋大为又请来铁源,为歌曲再创作了电子琴的伴奏乐谱。
(图为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河口举办的桃花节上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1986年,蒋大为带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首次登上央视的春晚舞台,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就在全国传唱开来。
所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董振厚首唱、蒋大为唱红。
前不久,我也来到了河口,在这片桃花盛开的土地上,寻觅战友当年的足迹;与陪同我前来的战友一起,回忆着当年满怀激情,带领“文艺轻骑队”访哨所、进山村、走军营的日子,回忆着演唱脍炙人口、深受广大指战员喜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战斗历程。我虽离开部队、离开舞台多年,但这首歌至今仍然是我的保留曲目;此时此刻重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尽情享受那迷人的满园春色,真叫人难以忘怀。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今天的河口,已经是“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告诉我,解放军是河口万亩桃林的“第一功臣”。
上世纪末,驻守当地的解放军战士与村民一起,连续奋战30余个昼夜,开拓了河口村的千亩桃园,奠定了今天万亩桃园的基础。
面对万亩桃园,部队官兵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成为河口百姓心中的丰碑,永远承载着那段军民的鱼水之情。
(鲜艳的桃花令人陶醉。)
1967年,曾是军人的李景野回到河口村,为了圆村民一个能吃上优质的地产水果之梦,李景野来到北京燕山科研所学习,他看到这里选育的“红桃”果大、肉厚、味甜,于是他偷偷地剪下一枝桃树枝芽,带回了河口。那一年是1978年的春天。
李景野的这一剪,给家乡剪出了万亩桃园。
近年来,当地政府又因势利导,助推河口人给万亩桃园“嫁接”上了旅游,连续11年举办了“桃花旅游惠民节”等相关节庆活动,推出了鸭绿江上赏桃花、攀桃花台瞰桃花、穿行桃林亲妮桃花等经典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为当地百姓创造了一笔丰厚的经济收入和旅游资源。
宽甸县委宣传部赵永明副部长告诉我,2014年,宽甸县政府还特意邀请了蒋大为老师在河口现场印证并亲笔题词“这里就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牌匾。蒋大为也成了宽甸的形象大使和义务宣传员,不管演出走到那里,他就把宽甸河口宣传到那里。伴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声,春天的河口,已成了鸭绿江畔的“世外桃源”。
(图为由蒋大为亲笔题词“宽甸这里是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牌匾。)
赵永明还告诉我,近年来,宽甸县委县政府正在全力打造“鸭绿江畔仙境宽甸”的品牌,建设“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乘势而上、因势利导……
今天的河口,800多户人家、近3000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冉庆臣对我说,河口人的心愿是,保护好青山绿水,发展好生态经济,让桃花盛开的地方景色更加美好。
临别,我将随带的两盒我多年前演唱录制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dvd光盘送给了他们,是留念,更是美好的回忆……
关于作者: 杨应森, 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