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五行,不是你想的金木水火土 -凯发官网在线

吴勇  >>  正文
吴勇:五行,不是你想的金木水火土
吴勇
2019年09月06日

在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使用了一个源自2200年前的中医理念“治未病”。《意见》称,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从宣传倡导向全民参与、个人行动的转变。

什么是“治未病“?中医为什么把这个理念作为核心思想之一?现代人如何做到“治未病”?

要理解“治未病“,就要回到先秦、西汉,甚至更早三皇五帝时期古人的世界,通过雪泥鸿爪,像侦探一样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事情的真相。

壹 从甲骨文看“五”的根意义

五,是指事词,等于“二 乂”。“二”代表天地,heaven and earth,“乂”表示互相交错,英语可以翻译为cross。《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天地间交汇的万物,代表了木、火、金、水、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

从现存中国典籍中最古老的《尚书》开始,对“五”的推崇就一直贯穿在先秦百家的哲学理论中。例如将亲属关系划分为父、母、兄、弟、子五类,称为“五典”。

到《西游记》里面,孙悟空被压在如来佛五指幻化的五行山之下。再到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对明教护坛奇兵‘五行旗’的描写。

为什么古人对“五”这个数字如此重视呢?

贰 “五行”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中的应用

《尚书》提出天地间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哲学家邹衍将先秦哲学对“五”的崇拜推向了极致,五脏也被赋予了五行的属性。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最终明确: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如果我们按照古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会发现自然界确实有许多事物与“五”有关:天上可以用肉眼看见的行星有五颗,即木、火、土、金、水五星。

叁 五行,不是你想象的金木水火土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简而言之,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被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医理论中“五脏”脱离了它们具体的生理功能,成为了代表调节人体机制的五个抽象符号。即:水的浇灌使草木生长,草木燃烧产生火焰,火燃尽后生成土灰,矿土经过提炼可以得到金铁,金铁器物放在室外最容易聚集露水。这就是五行相生的关系。

而水可以浇灭火焰,火可以融化金属,金属刀斧可以砍断树木,树木可以扎根于坚硬的土壤中,土可以筑坝阻挡河水,这就是五行相克的关系。

肆 who对“五行”的翻译

世界卫生组织对“五行”的定义为:five phases (elements) theory: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and their movements and changes.木金水火土,五种元素的运动与变化。

解释为:one of th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medical practice in ancient china, concerning th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epitomized by the nature and the inhibition-generation relationships of the five phases, 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serving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physiology, pathology,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lso known as five elements theory.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实践哲学理论之一,关于宇宙的构成和演化,以自然和五个阶段的抑制生成关系。五行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指导思想,涵盖了生理学和病理学。

伍 如何应用“五行”理论“治未病”

徐文兵老师提出生命是一个节奏。当生命的节奏和大自然的节拍符合一致的话,就过得很顺。否则的话,就呛着,很累。

按照人理想中活到两个甲子120岁来看,人应该重视三个节奏:甲子60年、一年四季和每天24个时辰。

源自古天文学的中医,认为人基本都应该活到一个甲子以上,也就是60岁是起步线,活到120才及格。60岁之前死亡都叫做‘夭’。要平安长寿,就需要对当下地球所处的时期有一个理解,比如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短期的可以看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 phenomenon)。作为大自然气象循环的一部分,它的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3-7年循环发生一次,对全球天气产生的影响可能长达一年。

对一年四季应该怎么规划,《四气调神大论》有详细描述,这也是整个《内经》162篇文章里面唯一叫“论”的文章,值得反复研读。

“四气”指的是温、热、凉、寒,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四气调神大论》是说怎么跟着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而调整起居习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保健和“治未病”的目标。详细来说:

春—木—肝。春的时间从立春到立夏,是五行的“木”。对应肝,又对应青色,面色发青、有斑点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体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脸上才“不干净”。

夏—火—心。从立夏到小暑。是五行的“火”。夏季是人体体内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候,室外活动多,运动量也相应增大,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流汗也多。夏季里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如果此时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则很容易使心脏受损。

长夏—土—脾。是五行的“土”。长夏从小暑到立秋,是指夏末初秋。那段时节。天气炎热而多湿,万物丰茂。应该注重对脾脏的保养,防止因饮食而带来的消化道疾病。

秋—金—肺。是五行的“金”。秋天,从立秋到立冬。秋天是由炎夏走向寒冬的过渡季节,天气变幻莫定,时凉时热,时寒时暖。如此多变之节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所以秋天发生咳嗽痰喘的病人很多。

冬—水—肾。是五行的“水”。时间是从立冬到立春。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草木凋谢,室外活动减少。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降到了一年的最低潮。

再到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节律。

子时胆经当令:子时一阳生,就是这个时辰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人睡觉的时候不可超过晚上11点,子时一定要睡觉,经常熬夜会造成失眠的症状!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

一天十二个时辰对应五行的属性为:

子,23点-0点,水

丑,1点-2点,土
寅,3点-4点,木

卯,5点-6点,木
辰,7点-8点,土
巳,9点-10点,火
午,11点-12点,火
未,13点-14点,土
申, 15点-16点,金
酉, 17点-18点,金
戌, 19点-20点,土
亥, 21点-22点,水

无论是人的感官、思维、情绪、起居,还是气味、食物、季节、昼夜,都通过五行理论与五脏联系在一起,五脏成为了沟通人体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陆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节选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