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新疆的“亲”
——“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团随笔之三 -凯发官网在线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新疆的“亲”
——“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团随笔之三
杨应森
2016年11月07日

图为乌鲁木齐市区一角。 杨应森 摄

新疆,是“丝路中俄”全媒体采访团此行的最后一站。

西出长安,沿河西走廊至敦煌,或出玉门、或出阳关,我在去乌鲁木齐的途中,听说了现新疆境内的龟兹、焉耆、乌孙、若羌、楼兰、且末、渠勒、大月氏、西且弥、莎车、车师等“西域三十六国”,知道了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大宛、伊朗境内的安息。

正因如此,新疆成为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抵达乌鲁木齐,接待我们的、接受我们采访的,不仅有维吾尔族朋友,还有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族的朋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武龙告诉中俄记者,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现有47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也正因如此,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新疆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各民族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纽带,将“民心相通”作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力点。

图为采访团在乌鲁木齐一公园采访中。杨应森 摄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的交融地,古“丝绸之路”也是沿途各国、各民族人民共同打造的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

2014年6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申报“世界遗产”并成功获得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新疆的国际“大巴扎”,我见到了不同民族的商贩、也见到了不同国家的客商。

在这个汇集近1600商户的国际大集市中,维吾尔族女商人古丽米娜•麦麦提经营着一家新疆民族工艺品批发零售店。她对我说,近些年,来自俄罗斯、中亚的游客、商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另一经营地方民族乐器的商铺,“老板”见我对他经销的哈萨克族弦乐器--冬不拉“情有独钟”,便主动热情地向我作一一介绍,在友好的交谈中,我顺手拿起一把冬不拉弹了起来、他见状也打起了手铃鼓, 我们便情不自禁地“合奏演唱”了一小段:“我们新疆好地方……”(见图)

相近的文化、民俗,也成为新疆人民创新、创业的优势和机遇。37岁的下岗工人、哈萨克青年莎丽娅•霍拜瞄准中亚市场生产的服装,成了新疆民族服装的知名品牌;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物流通道,“西域大果盘”的苹果、核桃、红枣、葡萄源源不断地摆上了世界各地的餐桌。

在“大巴扎”拍摄纪录片《你好,中国》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导演哈恰图良•纳列克感觉,新疆很有俄罗斯的味道。新疆的朋友告诉他,在新疆,有不少俄罗斯族人家、有不少俄罗斯风格的建筑,还有俄罗斯学校、俄罗斯餐吧和东正教堂。

在“大巴扎”边采访、边购物的俄罗斯报记者邦达连科•安娜说,“和最普通的中国人进行交流,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字,亲”。

我对邦达连科•安娜说,中国人信奉“以和为贵”、相信“和气生财”。

作为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有通过贸易寻求殖民统治他国、从来没有寻求领土扩张和霸权,而是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并扩大跨国商贸活动和跨民族文化交流,这与西方列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采访团每到一个省会, 我都会抽空走访一下我《中国日报》派驻各省的“大吏”, 一是看望一下老同事, 二是也可从他们身上了解些当地的情况; 新疆记者站的毛卫华站长这次适逢出差在南疆, 但当他得知我人已到乌鲁木齐时, 次日便赶了回来。在座谈中,毛站长高兴地对我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不仅加深了沿线国家、民族的团结和交流,更促进了新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和睦。

图为俄罗斯记者在马场采访中的一个场面。 杨应森 摄

2016年,是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年”。

新疆的优质棉资源和口岸优势,让产品主要出口中亚国家的浙江七星袜业公司来新疆建厂,录用的400多名员工,大都是当地的各族群众;一位去新疆塔城采访归来的同行告诉我,那里的小学生都会跳一套融合了达斡尔、塔塔尔、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族五个民族的传统舞蹈的“融情广播操”。(见图)

他说,新疆的许多工作、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贯穿着一个字:亲。

亲情、亲密、亲和,凸显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新疆特色”,“民心相通”,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地方频道主编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