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世界语言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 -凯发官网在线

孙宜学  >>  正文
推动世界语言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
孙宜学
2024年10月08日

当今世界,百舸争流,却也暗礁四伏,有些还是人为设障,布满明雷或暗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稳中有变、变中有变,一切都陷入非常态发展,难以预测。但正因此,人类命运更加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才能共同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语言是民心相通的桥梁,以语言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语言的基本功能。在历史发展新阶段,世界各国应摒弃意识形态偏见,还原语言的文明承载和民心相通的基本功能,推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更加坦诚交流合作,服务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合作,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

相互尊重,加深理解,构建多语共生生态。国与国的差异首先体现于语言的差异,国有强弱之别,语言无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民族的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未来,是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这个国家的魂和根。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我们要像尊重一个人的生命一样尊重一个国家的语言,我们要像彼此相互尊重一样尊重对方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全世界要形成精神共识、技术合力,携手挖掘、推动转化世界多元语言的国别价值、世界价值,根于新时代,实现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保护、共享中共生,只有这样,才能以语言和谐促世界和谐,以语言共荣促世界共荣。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互鉴明己,相互映照。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交流能力与交流价值,不同语言融合就是不同价值的融合,实际上增加了不同语言的生命力,增益了不同语言的自身价值和世界价值。语言的相互交流过程,也是相互映照过程,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只有坚持平等、包容、共生理念,不同语言之间才可各献己美,互补己陋,使美者更美、陋者成美。这样的语言交流生态,才能孕育、促生出更加伟大的世界文明,使全人类从中受益。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以科技为语言注入新血液。信息时代也是语言的时代,信息技术首先是语言技术。在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日益生活化的时代,回避技术只会导致语言传承与保护、交流与互鉴日益狭隘化,如树缺水,就会逐渐枯萎,失去生命。语言借助新技术加以数字化、智能化,不但有利于语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而且更符合z世代的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和交流手段,在与世代同步发展中保持日新日日新的文化适应性,也就保证能从时代生活中汲取生存和发展的血液,永葆语言青春。

合力携手,资源共享,培养国际化语言交流人才。人类社会中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源于人、基于人、为了人。人类语言也是如此。要实现语言文化之间的正常交流、有效交流,最关键的是能以人之安全幸福为出发点的语言交流人才。无论是文明互鉴,还是文明互进,都需要国际化语言人才的共同努力。要实现这一目的,世界各国必须开门揖客,赠人玫瑰,各自贡献出最优质的语言文化资源,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最优秀的教师,共同建设一所世界语言大课堂,集世界语言人才而育之、成之、用之,使他们如星星之火,遍布世界语言土壤,精耕细作,守望相助、合作共赢,使世界语言永葆一片蓝天,使世界文化永远健康发展,使人类与万物永远和睦相处,“言言互愉,各美己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跨本土的语言交流队伍。语言也有生老病死,历史兴衰,只有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人类的语言,才能尽量减少语言家庭的自然减员,及时救治濒危语言,合理规划生老更替,保证语言体系的健康延续和有序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就是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和实践的人,即语言文字工作者。目前,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工作范围主要在本人所生活的语言体系内,而要构建世界不同语言的合理布局,就需要他们具有世界语言意识和跨本土沟通交流能力。目前这方面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缺乏,亟需对已有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跨本土培训,并在已有人才培养体系内加大相关课程教学力度,加强国际化环境营造,在语言规划、语言治理、语言服务、语言资源保护等方面组建国际合作团队,围绕某一语言项目进行针对性培训,共建人才培养和使用共同体,推动形成全世界语言文字工作者跨本土流动机制,以语言文字合作,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更直接有效的合作。

【责任编辑:严玉洁】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