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传江:长江三角洲如何走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凯发官网在线

鞠传江  >>  正文
鞠传江:长江三角洲如何走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鞠传江
2019年12月09日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出中国最大区域发展规划,长三角将在中国未来扮演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的角色,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支撑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核心经济圈。

这一《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届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江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跨越超过6000公里,犹如一条蜿蜒巨龙,历经数千万年冲刷堆积,在东海岸形成了坦荡、广袤的三角形的陆地,沧海桑田,这一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成为天下粮仓的富庶之地。如今《规划纲要》所指的长三角地区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这一地区正位于这条巨龙的“龙尾”处。经过70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根据《纲要》,长三角将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国家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可谓厚望有加,志在长远。

在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就推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打造以上海为龙头,并形成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5个都市圈的世界级城市群,并形成沿海、沿江、沪宁合杭甬、沪杭金等4个发展带。长江三区域一体化正是这一城市群战略的发展、深化和提高。

长三角城市群强者如林,从经济规模、发展模式、科技实力、对外开放、文化发展等方面均成为全国发展的第一方阵。从以下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长三角的强大实力。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包括41个城市(指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率达到66%。国土面积长3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7%,常住人口2.23亿,占全国的16%,gdp17.9万亿元,占全国的23.49%。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和宁波等6个城市gdp超过万亿。上海超过3万亿,苏州将跨过2万亿门槛。南通、合肥和常州gdp超过7000亿元,盐城、扬州、绍兴、泰州四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长三角县域经济也实力雄厚,在2018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长三角区域三个省占据了53个,其中17个县级城市gdp超过1000亿元。长三角地区形成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最为合理的层级结构城市体系。其人口结构也形成了由100万到2000万的城市人口梯次。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立体交通网络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中国沿海港口分布最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2018年长三角港口群中亿吨港口共有16个,这些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43.63亿吨,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32.69%。三角地区铁路总长将突破1.1万公里,建成通车的高铁增加至22条,营业里程近5000公里,覆盖区域内90%以上的地级市。

长三角是中国优秀企业的聚集地。截至2018年末,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共有35983家。长三角已有19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有1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74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长三角汽车产业占到全国总量的26.23%,造船产业在全国占比30.8%,通讯产业在全国占比29.9%。在众多产业领域引领全国。

长三角聚集了强大科技人才,拥有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占全国25%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明专利占全国30%。2018年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国的30.3%。

2018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超过90700亿元,超过全国总量的30%。截止到今年8月底,长三角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803亿美元(其中上海2535亿美元,江苏2686亿美元,浙江2239亿美元,安徽1343亿美元)。

截至2019年10月底,上海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10家(其中亚太区总部114家),研发中心453家。

有人将长三角地区比喻为中国的“聚宝盆”,海内外众多机构和专家预言,在不远的将来,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毫无疑问,长三角的城市化水平、强大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强的人才聚集、不容质疑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支撑其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动力,这一新的国家战略无疑将成为催化剂,给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红利。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对外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系列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作为主要资源配置节点向外辐射的较为密切的一体化发展网络。由27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中心区也是网络最为密集、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从国家政策到区域机制等多层面正发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旨在形成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运行机制、越来越强的发展动力和进入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力。

去年6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始实施,这一三年行动计划的内容覆盖12个合作专题,进一步聚焦交通、能源、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市场等领域。
今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开始建设,旨在使龙头上海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今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这一示范区涵盖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为660平方公里,包括华为研发中心、阿里巴巴数字示范项目等几十个个重大产业项目已经落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高质量发展将在以下几个层面予以展开。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形成长三角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其首要的任务是能够拥有影响未来10年乃至几十年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国际性产业链,拥有强有力的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领域形成了优势。长三角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迭代升级,调整结构,强化产业融合和协作,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从而形成一大批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上海市将进一步昂起产业龙头,形成世界级汽车、电子、金融中心。未来,上海将在总部经济、航天航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更多世界级产业集群,并向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辐射扩散,形成产业带和产业走廊。杭州以民营经济强大的优势,形成世界级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集群。苏州依托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优势,形成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南京将加快布局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以“家电之都”著称的合肥,洗衣机和冰箱产量分别占全国20%成和30%以上,正加快智能升级,以期推动家用电器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未来5年至10年,合肥将建成全球家电制造中心、家电产业研发中心。同时,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计划到203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

长三角地区的众多城市,正将目标瞄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光伏产业等等,并出现了一批“独角兽”企业,发展潜力巨大。

长三角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政策的试验田和窗口。这里已经成为全球近千家跨国公司亚太区域总部所在地,将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对接高标准国际市场体系,形成最具吸引力的市场环境。以产业优势和开放度提升,让更多的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同时,长三角将在中国对外投资和产业合作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使长三角成为世界性创新城市群。长三角已经率先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三省一市共同发起“长三角大仪网”,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装备装置和研发资源在区域内开放共享。联合进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科研攻关。目前正在联合攻关包括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量子通信“京沪干线”、“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焦点,长三角将不断改善提升科研、创业软环境,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能力,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生态体系,使长三角成为吸引全球国际人才的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轨道上的长三角,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体系基本形成。按照规划,到2035年前后,长三角地区将形成包括1小时到1.5小时的都市圈,形成半日城市群交通圈。

长三角将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建立拥有全球影响力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5a级景区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去年长三角地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近25亿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达3.16万亿元。长三角将加快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由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生态小镇等多层次旅游产品,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旅游市场一体化,以提升长三角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不可否认,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面临众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比较大,城市区划行政壁垒还制约一体化发展,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部分传统产业在许多城市中形成了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部分城市污染严重的低端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和优化差距还很大等等。这些都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深化改革,更需要制度和机制创新,要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加快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