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文化的尊重 -凯发官网在线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文化的尊重
杨应森
2015年07月10日

                                       深圳绿化“文化沙漠”散记(四)

(爱读书、读好书是深圳的文化追求之一,深圳图书馆内,经常一坐难求。齐洁爽 摄)

"深圳?深圳在哪里?"外国人的疑问往往令深圳人尴尬。

"深圳紧挨着香港……"尴尬的深圳人不得不以"香港"为地标参照,来说明早已跻身中国一线城市之列、并且眼下排名"坐三望二"的深圳。

但是,在苏黎世的餐馆,老板指着墙上的油画告诉深圳人,"大芬油画"来自深圳;在华沙的街头,波兰人对深圳人翘起拇指,"那里有李云迪"……

尴尬的深圳兴奋了,文化竟然有如此的魅力。看来,仅仅有经济数据,深圳还不能名扬天下,而文化可以让深圳走向世界。

中国有尊重读书人的传统,深圳对文化的最早接触,就是读书。

1996年11月,在深圳举行了第7届全国书市,结果出现了百万人购书的火爆场景,创下了购书量、订书量等7项"全国之最"。

深圳人以书为伴,深圳人说,"我读书、我快乐"。

节日是人们表达尊重、追求的形式。2000年11月,在有着数千年读书传统的中国,第一个以"读书"为主题的节日在深圳产生。

年复一年,深圳的"读书"热度不减。"逛书城"成为深圳人日常的休闲项目;深圳书城比肩"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成为深圳人向外地亲友推荐"游深圳"的景点。

深圳人以人均每年购书380多元,连续20多年保持人均购书量全国第一;据一次读者调查,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的深圳人占受访者的74.85%。

(购买自己喜爰的书己成为深圳人的一种良好习惯。图为深圳书城一角。冯明 摄)

深圳人尊重读书、读书也让人尊重深圳,2013年,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在深圳,许多普通市民家里,不仅有书、还有钢琴。如今全市钢琴拥有量超过28.5万台,其中27万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约占全市常住家庭户数的8%。7月8日晚,几十名年龄从20多岁至70多岁的深圳业余钢琴演奏者,在深圳音乐厅演奏了《拉德斯基进行曲》等世界名曲;除了"钢琴王子"李云迪、"钢琴公主"陈萨,深圳已有139人次在国内外钢琴比赛中获奖、其中79人次获得了国际钢琴比赛大奖。

流动的市民、流动的文化,深圳尊重来自"五湖四海"的市民不同的文化口味,不搞文化同质、尊重文化多元。在深圳大剧院,你既能听到本土的粤剧,也能听到京剧、越剧、川剧、豫剧甚至"东北二人转";在深圳音乐厅,你既能欣赏到本土的"广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也能欣赏到西方经典的交响乐、现代流行的爵士乐。

一位多年研究深圳文化现象的老朋友对我说,开放就是尊重、尊重才能开放。"尊重"和"开放",正是深圳绿化"文化沙漠"的两大"法宝"。

这位老朋友认为,深圳既尊重"族群文化"的传统、又提倡"移民文化"的创新,兼容互动、和而不同,才有了"昔日沙漠、如今绿洲"的变化。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把"读书"、"钢琴"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成为深圳"文化立市"的发展目标之一。目前,深圳已建成640多家公共图书馆、全国首创了200多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近日,深圳正在制定"钢琴之城"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

曾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为国务院参事的王京生说,"尊重和保障公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的文化权利"是政府的责任。

记者站在莲花山上、举目望去,目前世界上单店面积最大的深圳中心书城、深圳博物馆、深圳音乐厅、深圳图书馆,围绕"市民中心"拔地而起,成为颇具规模的深圳文化cbd。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是羡慕,更是骄傲。

(图为深圳中心书城、图书馆外景。刘伯良 摄)

看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黄金地段",深圳竟然虔诚的用来供奉文化,许多文化学者颇为感慨,这不仅表现了深圳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市民文化权利的尊重。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