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广相与“阿衡纷争” -凯发官网在线

章林  >>  正文
橘广相与“阿衡纷争”
章林
2022年07月11日

仁和三年(887)八月,在位仅四年的光孝天皇突患疾病。二十二日,太政大臣藤原基经及以下公卿上表,请求册立皇太子。笔者在前文《藤原基经与阳成、光孝天皇的废立》中已论及,藤原基经曾以“臣籍降下之人不再属于皇亲,不能继承皇位”为由,拒绝源融继承皇位,而光孝天皇即位后给全部皇子赐姓,降为臣籍,因此在册立皇太子问题上,究竟是立已经降为臣籍的皇子?还是立其他没有被降为臣籍的亲王?想必光孝天皇与藤原基经都十分纠结。

八月二十五日,已病入膏肓的光孝天皇与藤原基经商议后,最终匆忙让臣籍降下的皇子源定省皇籍复归,恢复皇亲身份,同时将其立为皇太子。次日,光孝天皇去世后,定省亲王践祚,是为宇多天皇,时年21岁。宇多天皇的生母为班子女王(桓武天皇皇子仲野亲王之女),养母为藤原淑子。藤原淑子与藤原基经、藤原高子为同父(藤原长良)异母兄妹,丈夫为右大臣藤原氏宗。光孝天皇即位后藤原淑子担任尚侍一职,与关白藤原基经在前廷拥有绝对权势相对,作为尚侍的藤原淑子在后宫操控全局。“尽管藤原基经未必喜欢源定省,但藤原基经的妹妹、尚侍藤原淑子在后宫拥有很大的势力,在她的极力推荐下,藤原基经只好应允。”有观点认为,藤原基经与藤原淑子可能进行了政治交易,即藤原基经拥立藤原淑子的养子源定省为皇太子,继承皇位,藤原淑子则帮忙将藤原基经的女儿藤原温子嫁入宇多天皇的后宫,并立其为皇后。

根据《日本纪略》记载,宇多天皇即位后凶兆频发。

仁和三年(887)九月一日,鹭鸟集太政大臣厨家客亭前树木长殿前庭;三日,鹭鸟集大极殿及小安殿上;五日,鹭鸟集大极殿及丰乐院西楼上;六日,地震;七日,有蛇,自待贤门入于宫中,长一丈五尺;九日,流星出自宫中,堕于坤方;十一日,夜有云亘月,其色赤黑;十三日,白云竟天,横于东西,如搆桥;十四日,地再震;廿九日,日蚀。十月五日,地震、雷鸣;十四日,日无光,动摇如车轮回,殆将堕地,又地震。

有学者认为:“以上种种,都是对立太子和藤原基经心怀不满的人煽动人心的言论。”夹在以上史料中的一段记载值得特别注意,即九月二日壬申条:“式部省率百官于紫宸殿前举哀。公卿及侍臣以下于东宫举哀。东宫御倚卢素服,群臣从之。仰左右卫门,阎宫城诸门,唯开待贤、藻壁两门。内膳司等供大行皇帝之御膳,误供东宫。”内膳司竟然把本应供奉给先帝的御膳送给皇太子。这究竟是“误供”,还是“知而故犯”呢?

仁和三年(887)十一月十七日,宇多天皇在大极殿正式举行即位仪式。二十一日下达了由左大弁橘广相起草的敕令:“万机巨细,百官总己,皆关白于太政大臣,然后奏下,一如旧事。”此处的“一如旧事”指的是,承袭父亲光孝天皇于元庆八年(884)六月下达的敕令,即“自今日官厅坐就,万政颁行,入辅朕躬,出总百官,应奏之事,应下之事,必先谘禀。”此处的“关白”一词出自《汉书·霍光传》:“诸事皆先关白光(霍光),然后奏御天子”,这是“关白”一词首次出现,此后“关白”成为日本的官职。

第一道敕令没有引起争议,不过藤原基经还是按旧例,上表推辞了一番。于是在同年润十一月二十六日,宇多天皇命橘广相重新起草了一道敕令:“社稷之臣,非朕之臣。宜以阿衡之任,为卿之任。”出人意料的是,这道用“阿衡”替代“关白”的敕令竟然引发了一场纷争,即“阿衡纷争”。

“阿衡”一词也源自于中国,是中国殷商时期的贤臣伊尹担任过的官职,后人把辅弼皇帝的贤相、尤其是代帝摄政的宰相,喻为“阿衡”。橘广相(原名橘博览)不仅是一位官僚,同时还是一位精通汉文化的著名学者和诗人。橘广相引用“阿衡”这一典故,或许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但藤原基经却对“阿衡”一职的职掌产生了质疑,既不提出辞表,也不上朝视事,而宇多天皇对此则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光孝天皇在临终前嘱咐藤原基经要辅佐宇多天皇,同时叮嘱宇多天皇要铭记藤原基经的恩情,希望二人能够和睦相处,然而,仅仅过去四个月,宇多天皇与藤原基经之间便渐生嫌隙。

给整个事件火上浇油的是当时担任式部少辅兼藤原基经的家司的藤原佐世。藤原佐世与橘广相同是菅原是善(菅原道真父亲)的门生,一直嫉妒橘广相的才能与升迁,因此他告诉藤原基经,阿衡职位很高,但无具体的职权。藤原基经闻言更加不满,直接停止了政务的处理,导致国政陷入停滞。面对进一步恶化的事态,宇多天皇命左大臣源融安排明经博士们考订核实“阿衡”一词有无职权。得出的结论却与藤原佐世的见解一致。宇多天皇看到这一结果后,将使用“阿衡”一词的橘广相以及对“阿衡”一词抱有异议的藤原佐世、中原月雄等召集到一起,让他们相互展开辩论,试图以此来缓解事态。

橘广相在反驳中也承认“阿衡”相当于三公,但又认为只在周朝时三公没有具体的职权,后世的三公可以统辖一切。辩论后,双方的分歧仍旧无法消除,对“阿衡”持有异议的明经博士们仍然没有改变原先的想法。在橘广相被完全孤立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再找到解决事态的新的突破口。最终,这场因“阿衡”的职权不明而引发的纷争事态僵持半年后,宇多天皇抱着无奈而遗憾的心情,于仁和四年(888)六月,宣布取消此前的敕令,重新颁布新的诏书:“奉旨作敕答之人广相,引阿衡,上乖朕之本意。太政大臣,自今以后,辅行众务,总统百官”,同时罢免了橘广相。“舞文弄墨的文人最终倒在了文辞的脚下,看来权力斗争的确不是文人所擅长的。”

“阿衡纷争”是一场席卷政界与学界的重要事件。就政界来说,刚刚即位的宇多天皇自“阿衡纷争”发生后,一直支持、袒护被其称为“朕之博士”的橘广相,甚至展现出抛开藤原基经独立执政的姿态。从“社稷之臣,非朕之臣”一句可以看出,藤原基经只是“社稷之臣”,而非与宇多天皇保持紧密联系的“朕之臣”。大权在握的藤原基经则需要向新即位的天皇宣示自己的政治权威,因此借用职权不明的阿衡事件,让世人知晓自己的权势之强盛。最终,宇多天皇还是屈服于藤原基经,通过撇清和橘广相的干系来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此外,正如菅原道真所评价的那样,橘广相“有才有智,有谋有虑,有亲有故,有功有劳”。对于藤原基经来说,橘广相绝非可以等闲视之,尤其是橘广相的女儿橘义子在宇多天皇还是臣籍时便嫁给了他,而且两人后来还生下齐中皇子和齐世皇子。另外,宇多天皇与藤原高藤(藤原基经堂兄弟)之女藤原胤子生有长子维城皇子(醍醐天皇)。而此时藤原基经之女藤原温子尚未嫁给宇多天皇,因此,橘广相的外孙很有可能成为天皇。所以,藤原基经完全有理由弹劾将来可能成为外戚的橘广相。我们与其说是藤原佐世利用了藤原基经,不如说是藤原基经利用了藤原佐世。

就学界来说,橘广相在当时是文人贵族的领袖。绝大多数学人恐怕心里清楚,橘广相使用“阿衡”一词只是在追求文章的华丽,希望用一个同样表示“地位极高”的新词来替代“关白”而已,而且“阿衡”一词光孝天皇曾经也使用过。但是,大家或许是迫于藤原基经的权势,都没有声援橘广相,甚至有不少学人或许是出于嫉妒,反而站在了藤原基经的一方。而这又进一步助长了藤原基经的气焰。

敢于站出来与藤原基经正面交锋的惟有菅原道真。阿衡纷争结束之后,藤原基经执意要求将橘广相除以远流之刑,时任赞岐守的菅原道真于是秘密进京,上书藤原基经:“广相采伊尹之旧仪,当大府之典职。本义虽与诗书反乖,新情自与汉书冥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非挟于异心以作斯文。盖因同体而偷彼义也。若起于广相,留为流例,后之作文者,未必免罪科。罪科不免则缘情体物,预设对吏之词。言泉思风,先书入宰之简也。”说明严惩橘广相将造成不良的影响。此时,随着自己的女儿藤原温子入宫,藤原基经终于实现成为外戚的夙愿,于是怒火得以平息,事件也得以了结。

“阿衡纷争”事件以后,宇多天皇一方面慑于藤原基经的威势,表面上与藤原基经和谐一致;另一方面隐忍自重,企图恢复天皇的权威。仁和五年(889)四月二十七日,宇多天皇改元宽平。宽平二年(890)五月十六日,橘广相在失意惆怅中去世。次日,宇多天皇遣使赴橘广相宅邸,追赠其为从二位中纳言,可见宇多天皇对于责罚橘广相是心怀愧疚的。宽平三年(891年)正月十三日,藤原基经去世,时年56岁。藤原基经大概十分期待自己的女儿能够生下一位皇子,但直至去世也未能如愿。此时藤原基经长子藤原时平过于年轻,因此并没有设关白。

藤原基经去世后,宇多天皇开始对人事进行调整,企图重新建立自己的权势,提高天皇的政治地位。宇多天皇首先将阿衡纷争中站在自己对立面的藤原佐世贬为陆奥守,与此同时,提拔重用菅原道真、藤原保则等一批中下级贵族,整顿宫内的秩序和地方的统治。宇多天皇在立皇太子问题上,一直有些犹豫不决。宽平三年(891)十月,原本有望继承皇位的齐中亲王去世。宽平五年(893年)七月,宇多天皇在与菅原道真商议后,立长子敦仁亲王(维城亲王于宽平二年改为此名)为皇太子(藤原温子尚未生下皇子,只生下一位皇女均子内亲王)。宽平九年(897年)七月三日,宇多天皇让位给13岁的敦仁皇太子,即醍醐天皇。醍醐天皇在即位的同日举行元服礼。

平安时代皇子的元服年龄一般为14岁与15岁,偶尔也有16岁时才元服。从醍醐天皇13岁便元服、即位来看,显得宇多天皇似乎急不可耐地希望退位。此时,阳成天皇的长子元良亲王已经出生,且已8岁。所以,宇多天皇或许是想通过尽早让位,来防止以藤原氏为首的贵族干预皇位继承,进而否定阳成天皇的直系权威,确立自己的正统性。宇多天皇虽然让位成为太上天皇,但他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而是退居二线,在背后操纵政治,其影响力在醍醐天皇之上,大有太上天皇君临天下之势。

参考文献: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日本紀略》,吉川弘文館1980~1984年版。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政事要略》,吉川弘文館1981年版。

角田文衞:《角田文衞著作集 第5巻》,法藏館1984年版。

笹山晴生:《政治史上の宇多天皇》,《学習院史学》42号,2004年3月。

吉江崇:《平安前期の王権と政治》,《岩波講座日本歴史第4巻•古代4》,岩波書店2013年版。

山本昌治:《藤原基経の政治姿勢》,《大阪青山大学短期大学部研究紀要》40号,2021年3月。

坂上康俊著:《律令国家的转变》,石晓军译,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池田晃渊:《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4卷·平安时代》,罗安译,华文出版社2020年版。

保立道久:《岩波日本史第三卷 平安时代》,章剑译,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

胧谷寿、仁藤敦史:《倒叙日本史04 平安·奈良·飞鸟》,韦和平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王海燕:《日本古代史》,昆仑出版社2012年版。

林娜:《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时期后宫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章林:《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