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光:走向全球的上海咖啡文化 -凯发官网在线

陈新光  >>  正文
陈新光:走向全球的上海咖啡文化
陈新光
2021年04月15日

如果说著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勾勒出了巴黎的咖啡地图,而刚闭幕不久“上海咖啡文化周开幕式暨第一届上海国际咖啡产业论坛”,却让上海咖啡文化再次在城市版图上漂浮。

上海咖啡文化的历史渊源

上海,曾经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曾有着最西化、最时髦,有着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咖啡作为舶来品,最初传入中国时,必是先出现在新派人物聚集的上海。1853年,英国药剂师莱维林把咖啡豆带到了上海。1909年,清末文人朱文炳在《海上竹枝词》中,就已有描写咖啡的诗句:“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沙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同年,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在她的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也提到了咖啡。1928年8月8日,《申报》登了一篇软广告,叫做《上海咖啡》。到了上世纪30年代,咖啡文化已风靡上海,出现了海派文学的概念,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新感觉派与鸳鸯蝴蝶派,都和咖啡有着相似之处——厚重的苦味焦虑,略微的酸涩忧伤,加之一点缥缈的甘甜后味。民初“鸳蝴派”大家周瘦鹃的《生查子》词中就有:“更啜苦加非,绝似相思味。”

似乎是同一时期,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上海滩,此时老上海的咖啡馆可不是单纯喝咖啡的地方,而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其中租界成了咖啡馆进驻的桥头堡,品种有意式浓缩、法式欧蕾、美式黑咖、港式鸳鸯、爱尔兰咖啡酒、希腊法拉沛,也衍生出了上海独特的味道。在咖啡香、爵士乐的环绕下,进行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在当时似乎变成了知识分子间的一套习俗。当年,鲁迅先生与“左联”领导成员和地下党代表便经常在此秘密接头商谈,鲁迅日记上有多次去到类似“1930年6月5日午后同柔石往公啡喝加(咖)啡”的记录。夏衍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道“记得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是1929年10月中旬,地点在北四川路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的公啡咖啡馆二楼”。咖啡馆不仅仅作为灵感发源之地,更是成为了文学创作的背景。要问当年哪些作家写过上海的咖啡馆,那是数都数不完的。田汉1921年创作的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是最早在新文学作品中抒发“咖啡馆情调”的。还有徐讦的《吉卜赛的诱惑》、林徽音的《花厅夫人》、温梓川的《咖啡店的侍女》、张若谷的《咖啡座谈》,还有张爱玲在其住所常德公寓楼下咖啡馆里创作成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作品。

上海咖啡文化体现城市创新精神

咖啡进入上海近170年,现已融入城市的肌理并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不仅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市民生活方式的缩影,也成为精神文化的符号。1958年,是上海咖啡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时刻,诞生了一个名牌产品——上海牌咖啡。笔者出生上海,至今还依稀记得这是一种227克一听的罐装咖啡,棕色的罐体闪着锃亮的光芒,磨成粉的咖啡被真空封罐,用薄薄的锡纸密封着,外观设计新颖别致。据记载,这罐咖啡在此后的二十年间,取代了中国近七成的咖啡市场,让上海的咖啡文化成为 “国民记忆”。还有风靡全国的中国饮料三巨头:乐口福、麦乳精、菊花晶,也都是由上海咖啡厂出品。即使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国家困难时期,精明的上海人将下脚料的咖啡豆研磨成细粉,在模子里铺上一层层的糖粉和咖啡粉,压实烘干后切成小块包装。需要喝咖啡时,放在钢盅锅子里用开水煮。然而穿越时光不变的是咖啡袅袅的香气,历史与现代便在这香气中被联结在一起。作为全中国节奏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似乎与咖啡文化源远流长、生活氛围休闲惬意的欧洲城乡有着天壤之别,上海街头的咖啡店里却常可见三五好友捧杯低语闲聊,或独自静坐窗前卡座,时而低头翻书,时而凭窗凝思,上海的“快”和咖啡的“慢”,就这样融于一杯杯淡淡的香气之中。

上海“咖啡 ”正以种种形式融入城市生活,咖啡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达42.99%的连锁率是上海咖啡产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这个比例也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城市。仅在“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美团数据显示:上海地区平台到店餐饮咖啡消费总人次同比去年增长438%,咖啡消费总额同比增长337%,上海位列全国咖啡消费热度指数第一,抖音发起“到上海喝一杯咖啡”话题,站内总传播量达5334万。在上海喝咖啡没有同质化的味道,在上海做咖啡,做出了首发经济的特色,增添了许多有创意的新元素,这就是上海咖啡的创新精神。更令人意外和惊喜的是:咖啡也赋能着城市的人文关怀与精细化治理,从嵌入社区公共空间的迷你咖啡馆、以残障员工为主角的“公益咖啡馆”,到专为认知障碍老人设立的记忆咖啡馆等,咖啡已不止于一种经济指标、文化符号,它更成为人与人、情感与情感、文化与文化的链接和产业枢纽,集聚着城市的温暖与包容,更播散出城市的热度与智慧。

咖啡文化是上海走向全球的风向标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上海的咖啡文化经历了从以雀巢速溶咖啡为代表的第一次浪潮,到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第二次连锁咖啡浪潮,再到精品咖啡馆兴起的第三次浪潮,使得上海的咖啡生态越来越多姿多彩。今天,风格各异的咖啡馆遍及上海的大街小巷,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道风景,上海的咖啡文化呈现出三个特征:全球化、全民化和全产业链,已成为上海这座全球城市走向开放的风向标。据第一财经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已有6913家咖啡馆,平均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为2.85家,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咖啡馆的延伸业态,人均指标数也已达到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的平均水平。在上海咖啡馆的业态结构中,55.88%的咖啡馆为精品咖啡或独立咖啡馆,几乎不到百米就能邂逅一家颇有特色的精品咖啡店。

上海的咖啡文化产业 折射海派时尚产业属性的流变。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布的《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显示:在全球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拥的茶馆、咖啡馆总数双双排名世界第一,并且上海人年均咖啡消费量约20杯,也在全国遥遥领先。有一个反映地区经济活力和投资环境的指标——“星巴克指数”,即一个地方星巴克门店越多,经济越有活力。一些学者更是以“咖啡经济活跃度”来评判一座城市的产业兴旺程度。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在中国近190个城市拥有4700家门店,而上海是星巴克全球拥有门店最多的城市,现已超过800家,并将全球最大、亚洲第一家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选定在上海。对于上海而言,咖啡不仅关乎城市品格、文化特色,还关乎文化产业、城市能级,小小一杯咖啡,已撬动起一个千亿元级市场。可以说,咖啡已经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名片,是产业和文化链接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温度的鲜明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陈新光

2021年4月15日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