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访日本的唐朝使节 -凯发官网在线

章林  >>  正文
出访日本的唐朝使节
章林
2022年05月17日

有唐一代,日本先后任命了19批遣唐使团,其中有16批使者怀揣着梦想到访唐朝。与此同时,唐朝也派遣了多批使团回访日本。日本史书称这些访问日本的唐朝使节为“唐国使人”或“唐客”。本文主要介绍4位出访日本的唐朝使节。

“无绥远才”高表仁

第一位出访日本的唐朝使者名叫高表仁。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遣了以犬上三田耜为首的第一批遣唐使团,谋求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次年11月,遣唐使抵达长安,唐太宗对此十分高兴,安排他们在长安参观学习了一年左右时间。公元632年,遣唐使团完成既定任务归国时,唐太宗特派高表仁作为唐朝的使节回访日本,一同随行的还有遣唐留学僧灵云、僧旻等人。

高表仁是隋朝宰相高颖的儿子,出身名门,时任新州刺史。日本朝廷得知唐使高表仁回访的消息后非常重视,组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派遣大伴鸟养率船32艘,高挂彩旗,鼓乐齐鸣,在难波津江口迎候。然后,由吉士小槻、大河内直矢伏等一路引导至下榻处。之后再由伊岐史乙等、难波吉士八牛引导入住,并赐神酒以表敬意。据说此酒是用指定的寺院田地中出产的稻米酿制。

当高表仁到了日本的朝堂之上时,与天皇为礼节问题发生了争执。最终,高表仁愤然挥袖而去,拒绝递交唐朝皇帝的国书,要求立即回国。日本方面深知与唐朝保持联系的重要性,因而派遣吉士雄麻吕、黑麻吕护送高表仁至对马岛。此次遣使原本有机会掀开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却以很不愉快的结局而告终,导致此后两国20多年相互不通往来。

高表仁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的严厉处分,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还被罚没两年俸禄。高表仁之所以如此高调地与日本天皇争礼节,一方面源自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底气,另一方面也确实符合“礼仪之邦”的行为规范,但作为外交使节,应该是内树信心,外树形象,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而不是倨傲不恭,一去了之。对于高表仁的做法,史籍给了他一个“无绥远之才”的评价。

“驱散硝烟”郭务悰

继高表仁之后出访日本的唐朝使者是郭务悰。公元663年,唐朝与日本在白村江(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展开大战,结果唐朝大获全胜,日本水军被歼,失去了海上防御能力。战败后的日本非常担忧唐朝会乘胜进攻,遂在九州岛及沿岸地区紧急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然而,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是,唐朝方面此时却主动伸出了橄榄枝。

公元664年5月,唐朝驻百济军队的统帅刘仁愿,派时任朝散大夫、上柱国的郭务悰携表函和献物出访日本,表达和好意向。但日本对唐朝仍深怀猜疑,对唐使的突然到来抱有戒心,于是以郭务悰只是刘仁愿所派特使,“非是天子使人”为借口,把郭务悰堵在对马,不准他进京与天皇见面。

为了继续向日本表达亲善、消除误解,次年9月,唐朝廷正式派朝散大夫、沂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为使者,与郭务悰一同访日。此时,日本朝廷也明白了唐朝的诚意,遂迎接刘德高与郭务悰入京。为表欢迎,还在京城举行了盛大的检阅仪式。刘德高与郭务悰归国时,日本还特意组织了送唐客使一行,一同到唐朝去。可见此时双方都采取了互相靠近的态度,开始握手言和。以此为标志,中日关系从白江口之战的阴影中走出,开始迈向正常化。

公元669年,日本为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派出第五批遣唐使。唐朝方面则于公元671年再派郭务悰回访日本。这是郭务悰第三次出使日本。郭务悰的这次访日使团十分庞大,船只共有47艘,人数多达2000人。这次访日期间,天智天皇去世,日本朝廷派遣专使向郭务悰送天智天皇的讣告。据《日本书纪》记载,当时郭务悰等人“咸着丧服,三遍举哀,向东稽首”,以示沉痛哀悼。公元672年5月,新继位的天武天皇赐郭务悰等礼物,唐使一行扬帆回国。郭务悰出访日本,担当起了驱散战争硝烟的和平使者的角色,并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文化使者”袁晋卿

如果就东渡日本的人物而言,袁晋卿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可以说仅次于鉴真。公元734年,以多治比广成为首的日本遣唐使团基本上完成了朝贡和其他外交任务。当时正值唐玄宗开元盛世,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所获得的中国文化,已无法满足日本的需要,因此,招请唐人赴日,成为日本吸收、移植唐朝先进文化的重要选择。

此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袁晋卿,被日本人选中了。袁晋卿熟习中国文学经典《文选》《尔雅》,尤其擅长音韵学,具有较高的语音才能。隋朝以前,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南朝文化,汉语的读音基本上采用江南地区的语音,一般称为“吴音”。隋朝建立以后,日本在输入文化方面开始从江南转向北方,开始学习、使用“唐音”。正是在日本由吴音向唐音转换的时代背景下,袁晋卿受在唐留学17载的吉备真备等人所邀请,作为护送使,随以多治比广成为首的遣唐使团赴日。

袁晋卿到日本后,与阿倍仲麻吕以日人而仕于唐相对应,他以唐人而仕于日,成为一位传播大唐文化的杰出使者。袁晋卿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在日本经历了50余载的仕宦生涯。他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大学音博士和最高教职大学头,“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口吐唐言,发挥婴学之耳目”,对吴音向唐音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担任过主管接待外国使臣及佛寺僧尼等事务的玄蕃头,并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出色的工作,被天皇赐姓“清村宿祢”;他担任过日向国和安房国的国司,成为唯一一位担任地方最高长官的渡日唐人。

袁晋卿在日本娶妻生子,共育九子一女。在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的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里,有一则题为《为藤真川举净丰启》的文章,记述了袁晋卿家族的活动事迹及其际遇。袁晋卿之子弘、秀二人曾在中央和地方任官,但都英年早逝。袁晋卿第九子便是空海为之作启的净丰。净丰继承家学,曾任日本名门贵族藤原氏的教师,后任桓武天皇的皇子伊予亲王的教师,继续为中日文化交流作贡献。

“以身殉职”赵宝英

公元777年,日本派遣了以小野石根为首的遣唐使团。当遣唐使团一行准备启程回国时,唐代宗下令以宦官赵宝英为大使,陪送日本遣唐使回访日本。小野石根似乎预感到归途不顺,推辞说:“本国行路遥远,风漂无准。今中使云往,冒涉波涛,万一颠踬,恐乖王命。”但唐代宗酬答的意思十分坚定,认为这是“道义所在,不以为劳”,坚持要让赵宝英陪同遣唐使前往日本。

次年6月,赵宝英一行随遣唐使团一同来到扬州。由于代宗下令建造的船只未能如期竣工,赵宝英在取得代宗的允许后,随同小野石根乘坐遣唐使第一船赴日。第一船乘员共有160多人,包括判官大伴继人等人。前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在唐朝结婚所生的女儿喜娘也在这艘船上。除了第一船之外,遣唐使团另有三艘船。

赵宝英所乘第一船在航行到东海中间位置时遭遇了大风暴。大伴继人就这次海上遇难事故专门写了一份报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详细情况。“八日初更,风急波高,打破左右棚根,潮水满船,盖板举流,人物随漂,无遗勺撮米水。副使小野朝臣石根等卅八人、唐使赵宝英等廿五人,同时没入,不得相救。”“十一日五更,帆樯倒于船底,断为两段。舳舻各去,未知所到。四十余人累居方丈之舳,举舳欲没。载缆枕柂(柁),得少浮上,脱却衣裳,裸身悬坐。米水不入口,已经六日。”万幸的是,大伴继人和喜娘等人借助残破的船骸,经历九死一生后漂流到了日本。

赵宝英死后,唐使判官孙兴进代行其事,继续执行使命。孙兴进等人到达日本后,受到了日本朝廷的热情款待。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赵宝英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奉皇帝之命出使远国的宦官,同时也是唐代中日关系史上以身殉职的高级使臣。在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正是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渡日唐人和遣唐使,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两国的关系,加深了两国的相互了解。

本文一、二部分为新增部分,三、四部分发表于《学习时报》2021年5月3日第3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