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凯发官网在线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广东省饶平县精准扶贫工作小记
杨应森
2019年07月18日

今日英粉村。邓建忠 摄

走进岭南小村英粉,只见一排排大树、一块块苗圃、一片片花田,高耸的石牌坊、洁净的农家院、清澈的蓄水池、典雅的景观亭……

“认不出了吧?”中共饶平县樟溪镇党委书记陈创阳笑着说,“这就是今天的新英粉。”

确实认不出了,今天的新英粉,不再是当年我曾见过的那个脏乱、贫穷的小村。

英粉村新貌。邓建忠 摄

利用靠山环水的地理条件,英粉村以山水花木发展产业、以路电园舍改造环境、以精准帮扶脱贫攻坚。英粉村党支部书记余和丰高兴地告诉我,这个贫困人口几乎占全村人口五分之一的省定贫困村,“已经开始告别贫困,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村就业。”

去年7月,在英粉村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对英粉村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开展“脱贫攻坚”的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英粉村培植花卉园地。邓建忠 摄

英粉村的“百亩花田”扶贫示范基地,科学套种的四季花卉姹紫嫣红。驻英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锡钿说,“百亩花田”采取“三出一帮扶”模式,即村里出地、企业出资金、花农出技术,帮扶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业创收,花苗和旅游收益对贫困户分红。

在产业帮扶的同时,英粉村开展了“拆旧治污”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吴锡钿告诉我,党员、干部带头,全村拆除了536处旧柴房、老猪舍、老厕池,清理了8000多吨垃圾,复绿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然后建起停车场、景观亭、景观池、步行栈道、休闲广场,形成了与“百亩花田”等产业配套的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摄影写生基地。

麦园村的茶农在采茶。邓建忠 摄

中共饶平县委副书记黄汉成告诉我,不仅是樟溪镇英粉村,饶平县35个省定贫困村,都因地制宜,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精准扶贫模式。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使贫困村、贫困户成为“精准脱贫”战略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浮滨镇麦园村将茶叶确定为特色产业,通过吸引外来企业合作发展茶园和茶叶加工、吸收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务工,同时对务工就业、垦地种茶、添置制茶设备的贫困户“以奖代补”等形式,开展“脱贫攻坚”。

麦园村的姑娘喜摘“丰收茶”。 邓建忠 。

麦园村村民杨玉荣为我算了一笔“奖励帐”:他在后山新垦茶园2.8亩、补贴8400元,添置烘茶机、炒茶机等设备,又补了1万多元。去年8月份,他加工茶叶、自产自销,“收入比外出打工增加了,多病的父亲和上学的孩子也能得到照料。”

驻麦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邱培群告诉我,2018年,这个省定贫困村的13户贫困户目前已全部脱贫,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13601元。

广东饶平县是原中央苏区县,截至2019年6月底,共有建档贫困户9636户、24926人,其中35个省定贫困村,有贫困户1163户、3365人。至2018年底,全县脱贫贫困人口2.1万人,已脱贫的有劳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7元,35个省定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5元,超过同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

浮滨镇黄正村新村一角。杨应森 摄

今年5月,中共潮州市委书记李雅林来到饶平县浮滨镇黄正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他说,我们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让贫困户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才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杨春祥(右)老人和村支书杨伟民热情地泡“工夫茶”接待客人。杨应森 摄

黄正村村支部书记杨伟民告诉我,前几年该村301人人均收入只有7000多元,这两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多方关心帮护下,通过搞生态农业合作社等建设,村民的收入翻了一倍多;他高兴地说:“到今年一月,全村70多户人家、家家住上了‘小洋楼’。” 在村民杨春祥家,他一会忙着为我们泡“工夫茶”、 一会忙着带我们参观其卧室、客厅、厨房等等,楼上楼下逛了个遍,他眉开颜笑地告诉我,“俺们家三代四口人原只住30多平的旧房,如今已搬进这150多平五房两厅的新楼房,真是做梦也不敢想呵,这要好好地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

黄正村新貌一角。杨应森 摄

2018年,潮州市选派了35名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2名贫困村“村务助理”,在35个省定贫困村中,物色了70名党员带富能手进入村级后备人才库,为贫困村的1594户党员家庭挂上“共产党员之家”标牌,423名党员与1358户贫困户实行了结对帮扶。

在饶平县的贫困村,我见到了一些来自中山市的驻村扶贫干部。饶平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余国明告诉我,中山市目前在饶平县的29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另外,广东省省直有关部门和潮州市市直有关部门也分别对其它6个贫困村进行对口帮扶。

将污水池整治改造成具有“梅竹”特色的东明村景观生态池塘。杨应森 摄

3年前,中山市南区宣传干事黄雪春,成为中山对口帮扶潮州38个贫困村中唯一的驻村女队长。她告诉我,东山镇东明村是革命老区,全村230户人家中就有19家贫困户,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柑橘、青梅和茶叶。她来这里的上一年,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仅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不到8000元。

经过调研,中山市南区精准扶贫驻东明村工作队首先看准了小水电站项目。很快,中山市南区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发展小水电站,一年就能给东明村带来6万元收益,其中3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3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户。

黄雪春在介绍由潮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潮州5所高校对东明村的老围楼进行整治、修缮、打造,使老屋旧貌换新颜情况。杨应森 摄

东明村盛产柑橘、青梅,由于交通不便,果农辛苦一年却换不来几个钱。黄雪春和工作组抓住潮漳高速公路开通的机遇,又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渐渐替果农打开了销路。

黄雪春说,青梅是东明村的传统农业,每年有300多万斤的产量。于是,她主动和饶平县电商协会、广东梅业食品有限公司对接,将整合村的闲置土地由村委会、电商协会、企业、农户一起,“做大青梅产业,让青梅成为东明村村民的钱袋子。”

3年下来,东明村村民都把黄雪春看作自家人,亲切地称她“阿妹”。2018年,这个来自中山的“阿妹”,获评为当年度“感动潮州”人物。

正在建设中的村卫生站、党群服务中心、文体中心。杨应森 摄

黄雪春告诉我,她已完成驻村任务,即将返回中山,“但我对东明村的一草一木、尤其是村民们很有感情,真有点舍不得,我会把东明村当成我的第二故乡。”

我和东明村的村民们很是感动,我告诉黄雪春:“不管你走到哪,你都是东明村的‘阿妹’。”

“是的!”黄雪春笑了。

在樟溪镇英粉村,建有饶平县第一个村级新时代讲习所。驻英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锡钿讲授的第一堂党课,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合格党员》。吴锡钿说,扶贫首先要“扶志”、驻村关键要“驻心”。“只有初心永驻,才能打赢这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

全国人大代表沈禧娜(右)为英粉村村民上课。邓建忠 摄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