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民营企业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凯发官网在线

魏建国  >>  正文
魏建国:民营企业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魏建国
2022年08月20日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逆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回头浪,回头浪比较短暂,短则 3-5 年,长则可能 5-10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日前在接受金砖财经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

魏建国作出上述判断是基于一些新变化,一些国家从拥抱全球化开始对全球化横加指责,将所有的矛盾都归咎到全球化,态度来了 180 度大转弯,“全球化有没有问题?我认为有,它的问题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魏建国说。

魏建国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他认为美联储加息将增加各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今年全年 5% 左右的经济增速是最好的结果,没有问题;保交楼的工作要做好,对房地产发展影响很大;财政政策目前起到了逆周期调控经济的稳定器作用。

魏建国的思路非常清晰,理性而谦和,视野宽阔格局宏大,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有着深邃而幽微的洞察力,“民营企业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很多企业家在这次疫情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到底要不要投资?”魏建国对记者表示。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一、逆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回头浪”
金砖财经:过去可能有三四十年,大家对全球化特别信任,大家都拥抱自由市场经济,但是这种现象最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何解释?未来逆全球化的现象是不是就已经无法阻挡了?

魏建国:过去三四十年甚至四五十年,大家对全球化还是比较信任的,支持和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尤其是美国。美国认为自己是全球市场经济的棋手,到处宣扬市场经济的好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横加指责。

发展到今天,美国的态度来了一个 180 度的大转弯,为什么?因为中国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优点,结合了中国自身的特色,中国的发展道路几乎颠覆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

过去四五十年,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欧美西方国家,掌握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创新模式和产品的上游技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仅仅是靠廉价劳动力,损坏自然环境开采生产资料的方式在参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国发展道路颠覆了这样的格局,这种颠覆对自由贸易,对全球化产生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其一,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认为在全球化中“中国赢了,美国吃亏了”。

其二,西方尤其是美国国内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中等阶层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加大、产业的空心化、社会的撕裂等,他们把这些矛盾都归咎到全球化上。

其三,有一些西方国家把全球化当成一个大筐,只要是本国国内或世界的一些问题,包括气候问题、种族问题、反恐问题、地区差别问题等,全部都往这个筐里装,一些不明真相的媒体记者也借此对全球化进行抹黑。

那么全球化有没有问题?我认为有,它的问题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全球的自由贸易、市场经济没有与时俱进,依然是旧模式:发达国家掌握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上端,而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下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 40 年,我们不愿意再通过污染环境开采生产资料、提供廉价劳动力这样的发展模式,完全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全球化有好处,但是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解决各种挑战,没能包容与持续发展,这在当前受到了一些非议与抹黑,甚至是目前逆全球化很重要的原因。

逆全球化有没有可能推翻现有的全球化?我个人认为逆全球化仅仅是一场短暂的回头浪。就像习近平主席所讲的,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

各国以前都在全球化中受益了,只不过受益有多少,中国也受益了。美国和欧盟是受益最多,现在分配少了就大喊大叫,这对中国不公平。中国在全球化中付出了代价,做出了牺牲,说“中国是最大的赢家”,这是不公平的。我认为中国恰恰是全球化不平衡、不公平的最大的受害者。

现在中国为自己创造了一条道路,未来全球化只有通过各国共同努力,互助共赢,共谋发展,才能走出一条新的全球化道路,这是大势所趋,是全球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疫情过后中国当仁不让是世界公认新全球化的棋手,社会的公正、公平、包容、平衡以及创新、绿色发展,都会在新的全球化中体现出来,新能源、5g、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制造等,这些都会为疫情过后新的全球化赋予更重要的标准和内涵。

我相信逆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回头浪,回头浪有多长时间?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逆全球化比较短暂,短则 3-5 年,长则可能 5-10 年,但我相信新的全球化最终一定会像蓬勃的朝阳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二、美联储加息将增加各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
金砖财经:在全球通胀高位运行、美联储带头加息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全球多国央行多次加息,这样的紧缩政策已经影响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建国: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三个层次。第一,美联储加息到底对中国经济发展会不会产生影响?第二,为什么?第三,中国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会因为美国美联储加息受到影响,不仅不会受到影响,我认为美联储的加息还会增加美国和全球各大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

第一,加息将会促使全球各大经济体增加从中国的进口,加息以后国外的消费将不会像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所说的“持续降温”,相反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的需求将会比以往增加更大。

海关总署最新的统计表明,中国今年 7 月份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了 564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其中出口是 3,329 亿美元,增加 18%,进口是 2,317 亿美元,增长虽然只有2.3%,比起上月增长是从负转正,7月份的顺差达到了空前的 1,4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81.5%。所有数字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纺织品和服装,我们都以为疫情叠加美联储加息,美国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对纺织品和服装一般的消费会减少,恰恰相反,反而不减反升。据海关总署统计 1-7 月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了 1893.5亿美元,同比增长 12.4%,单单 7 月份一个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就达到了332.2 亿美元,增长了 17.6%。在所有商品里面,纺织品和服装增加量一个月达 17.6%。据我所知,这可能是近五六年单月出口的最高值。

美联储加息已经加到 4 次,最初是 25 个,后来 50 个又加了 75 个,最近又是 75 个,达到了 225 个点,相反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在不断上升,我认为 8 月还要大量上升,企业用品、玩具、箱包、鞋类,餐饮用品,药品基建出口产品,都在大量上升。

我估计 8 月份和 9 月份进出口双双会以两位数的增长,也就是说,加息越多对中国的依赖性越强。通过海关总署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从美联储加息 4 次以后,今年前7 个月中国对东盟、对欧盟、对美国、对韩国、对日本等所有的出口都增加了,增加超过了两位数。对“一带一路”沿线的 65 个国家,达到了 7.5 万亿美元,增长 19.8%,对 rcep14 个国家,7 月单月就达到了 1.17 万亿美元,增长了 18.8%,全球都在喊是贸易逆差,唯独中国是贸易顺差。

由于欧洲、美国包括“一带一路”或 rcep 国家,疫情发展有反复,疫情没有控制好,俄乌战争爆发后,全球能源危机与粮食危机相继爆发,集装箱运输都成问题,美国、欧洲和英国卡车司机罢工,全球供应链脱钩、掉链,许多国家的重工业工厂,包括化工、能源、机械、制造、汽车等,越来越经不起这种巨大的打击,欧美、日本与韩国的许多工厂批量倒闭,甚至迁出欧洲,迁到中国来。

我估计现在开始到疫情结束将会出现“4 个转移”,欧洲制造业将会东移,技术将会东移,资本将会东移,更重要的是人才也会东移。在这种情况下,未来 5-10 年,甚至 15 年,各大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更大,美联储无论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甚至第六次加息,我个人认为非但没有减少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恰恰相反,增加了各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进出口上面的依赖性反应很明显。

第二,美联储加息将会促成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加速。

1. 以前中东地区的沙特、伊朗、卡塔尔、阿联酋等国,石油出口是以美元计价,以后不会再用了。

2. 各国货币储备大量减少美元储备。据我们统计,可能有 60-68 个国家在不断减少美元作为贸易定价的货币,现在全球贸易货币中越来越不趋向用美元计价,可能降低了 60%,目前俄罗斯、伊朗采用卢布,中国与阿联酋在石油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全球去美元化非常明显。

3. 抛售美国国债。这对美国影响最大,抛售美债实际上是对美国经济不看好,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公信力,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是全球去美元化,加速去美元化。

4. 美联储加息以后,科技创新这块硬牌在美国市场越来越暗淡,最近中国一些企业从纳斯达克退市撤资,撤资的背后是中国吸引的外资越来越多。

去年中国吸引外资 1831 亿美元,今年会有两位数的增长,突破 2,000亿美元。这是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认可和肯定。从全球吸引投资的维度来看,从最早的 1.9 万亿美元逐步减少到 1.5 万亿美元、1.2 万亿美元,去年是 8000 亿美元,在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占 1/4 很不容易,中国未来吸收外资、绿色投资将会占据全球第一,超过美国。我认为,美联储的加息对中国影响不大。

三、5%左右的经济增速是最好的结果,没有问题
金砖财经:受新冠疫情冲击、俄乌冲突、主要发达国家通胀高企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严重受挫,而中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与 4 月份“力争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相比,您预估今年中国经济的“最好结果”会是什么?

魏建国:我认为“最好的结果”是经济增速达 5% 左右,我在各种媒体上都发表了这样的观点。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中国目前整体的稳外贸、稳外资、稳经济、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多项政策叠加,逐步发力,整体叠加效应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政策的叠加效应还会加大,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会有优异的表现。

第二,中国是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中国成功保住的不仅仅是人,更重要的是率先复工复产,抗击疫情所取得的优势与潜能还没有发挥出来。不要看越南、美国、欧盟,好像还在出口,随着疫情发展变化,他们会越来越经受不住打击。

第三,中国粮食大丰收。在全球粮食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又取得一个粮食丰收年,中国市场物价稳定,生活必需品,供应是充足的,金融系统运营良好,经济运行比较平稳。中国有作为全球资金避风港的优势,中国市场表现优异。

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东北、中西部地区,重庆、成都、西安、武汉与郑州等,都会有突出的表现。

中国在经过疫情以后,经济恢复的过程会超出人们想象,对经济目标的完成,我是充满信心和乐观的,我认为 5% 左右是没有问题的。

四、解决保交楼的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做到两点
金砖财经:“保交楼”已经被纳入中央顶层设计框架,上升到了“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的高度,地方政府的责任也被“压实”。房地产一直被誉为周期之母,目前行业出现了一些动荡与不稳定,您对这一波房地产纾困与市场前景如何看?

魏建国:保交楼非常重要,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非同寻常。中央在提保交楼的时候,特地提出了保交楼,稳民生。如何解决保交楼的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做到两点。

第一点,开发商如约按值保量交付,尤其是烂尾楼,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快复工,早复工,早交付。要做好这一点,地方政府要因城施策。

第二点,要用好当前的政策,希望银行或者地方政府出面,解决当前开发商面临的资金压力,认识到保交楼工作做好了,才能保民生,保社会稳定。在这一点上,要合理解决当前开发商的资金缺口,减少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保交楼的工作要做好,对于未来房地产发展,我觉得有两个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房地产继续下行;另一方面,进一步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相信各级政府有能力做好保交付的工作。

五、财政政策起到了逆周期调控经济的稳定器作用
金砖财经: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您认为财政政策还有多大的空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

魏建国: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财政和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前面还有一句话,“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两句话是拧在一块的,整体来说,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而且要主动作为。

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有效,一个是弥补。先看一看财政政策目前的情况是怎样的,上半年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是 10.52万亿元人民币,扣除了留底退税以后,实际同比增长是 3.3%,应该说很好的。上半年全国一般性公共财政预算前 5 个月全是负的,6 月首次由负转正,同比增长了5.3%。对于这个形势,我觉得来之不易。

目前我们面临三大压力,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关键是预期转弱,就令大家对未来不看好,在这种情况下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要比往年高,同比增长 5.9%,收入才增长 3.3%,支出是增加 5.9%。疫情之下,我认为和美欧日韩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国家相比较,我们的成绩来之不易,为什么说来之不易?有 4 个关键性因素:

第一,疫情防控要支出。比如说核酸检验,患者康复救治,有的地方隔离期间一些费用,是硬性支持,财政支持的确是最有力的支持,支出大。

第二,土地出让金收入以前比较大,今年上半年收入大幅下降。

第三,今年留底退税增加。

第四,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要确保到位,特别是新基建、5g 等一些大基建项目,重点领域的基金和资金需求,财政要确保到位。

实际上需要用钱的还有很多,我觉得中国财政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同比增长 5.9%,很不容易了,有的国家已经超出了两位数,成倍增长。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政策,在应对三大压力,应对疫情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了逆周期调控宏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也可以说是一个压舱石。对于上半年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提信心起到了关键的、独特的作用。

下半年财政收入将稳步回升,财政收支的缺口逐步缩小,我觉得支出端可能还有一些发力的空间。中央提出要用好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资金,地方政府要用足用好专项债务的限额,涉及疫情过后,地方产业布局等问题,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大的额度,怎么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的限额,财政部应该支持一下。

财政政策要多管齐下,多头并举,上下结合,执行中央政策要达到稳、准、狠。

货币政策有两大要求:第一个要求是要保持流动性的货币充足,现在流动性充足都保证不了;第二个要求是要加大对企业信贷的支持,尤其是中小企业。

六、中国民营企业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金砖财经:如何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对于弘扬企业家精神,您能否分享下您的思考或建议?

魏建国:我对民营企业家充满着希望。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为什么这么说?想想看,改革开放 40 年了,民营企业家基本上是通过中国市场特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价格差发展起来的。主要生产链、供应链与服务链,人员仍然是国内市场为主。

但这个不行。国内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是供大于求,现在在全球 400 多种主要商品的出口中,222 种已经占据了世界第一位。无论是生产和出口,都很了不起。

很多企业家,在这次疫情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到底要不要投资?我归纳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钱往哪里投?不像过去一块是纺织品,一块是钢铁,一块又是箱包、玩具什么的,现在不是这个情况了,投哪个产业,钱往哪里投?第二句话,钱从哪里来?第三句话,怎样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很多民营企业家对这些情况比较迷茫,他们过去走过的道路,其实已经总结出好的经验,现在要从思想、理念或认知上有一个高度,要创新迭代,创新是指什么?就是不能以过去纯粹利用价格剪刀差,利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的势头、供不应求的市场取得发展,不能单靠一些吃苦耐劳就可以发展的。企业家理念要改变,中央其实已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一,要形成双循环经济格局,什么意思?就是一定要建设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支持的双循环格局。很多人没有想到,仍然以为自己不懂外文,不懂形势就可以发展,其实已经落后了。

第二,越来越多的情况表明,疫情过后,全球制造业、技术、资本、人才要东移,要东移到亚洲,东移到中国,好多民营企业家没做好思想准备,思想没到位,工作行动没到位。准备不足,一些民营企业家在这个时候还在吃老本,没有发挥“开新路,创新业”的精神。

第三,我们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口。要在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进行改革,要大量引进人才,要瞄准新兴产业,包括新基建、5g、智能制造、新材料、新工艺、生命化学等,自己不是那么熟悉的领域,如果只停留在过去改革初期那种下海创业,决策靠拍脑袋,这种精神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大量的信息、大量的人才、大量的高科技,我把它比作是民营企业家转型升级换代关键时期的“三个密集”。

人才密集,才能进步;资金密集,不是小打小闹;技术密集才能驾驭新的领域。需要痛下决心,认清形势,认清道路,未来民营企业家需要“二次创业”,疫情过后企业家若能认识到这一点,会迎来民营企业家第二个创业的成绩。其实很多民营企业家已经这样做了,像华为、大江、华大基因,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营造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所有的企业,包括央企、民企、外企,只要在中国土地上,我们都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未来可以实现外企、央企、民企、国企权益平等,大家都有这个权利。

整个游戏规则,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在这样宝贵的时期,很遗憾的是,很多民营企业家犹豫了,迷茫了,不像以前那么有冲劲,没有改革初期那种闯劲、干劲,把困难、矛盾看得更加重一些,把机遇挑战看得淡了一点,我觉得民营企业家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做出下一步的判断,非常关键。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