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是一个历史和地理上的名词,是由土耳其语的“山脉”一词派生,用以描述欧洲的东南隅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即通过保加利亚中心到东部塞尔维亚的巴尔干山脉上。现约有55万平方公里和近5500万人口。近年来,巴尔干半岛旅游价值被世人重新所认识,巴尔干不仅有渊源的战争历史文化,还有独特神的秘动人风情,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青睐,已成为中国人新锐旅游“热地”之一。
巴尔干——“欧洲的火药库”
在古典希腊时代的巴尔干半岛指的是haemus半岛。巴尔干半岛与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及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并称为南欧三大半岛。巴尔干半岛也是古希腊、马其顿与波斯帝国的交锋地。在罗马帝国时,这里是罗马与日耳曼、斯拉夫系蛮族博弈的前沿阵地。公元前2世纪以后,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阿瓦尔(柔然)、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所统治。公元4到7世纪,匈奴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保加利亚人、罗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对半岛的统治权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长达500余年。从19世纪初期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奥地利帝国企图向南扩张通向亚得里亚海,英、法则要保护通往印度洋和远东的交通命脉,因而半岛成为俄、奥、英、法激烈争夺的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7月奥匈帝国便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半岛各国都被卷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半岛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领。二战后期半岛诸国建有多处军事基地。1999年,因科索沃问题引发了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组织对南联盟的野蛮轰炸,其中美国战机对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轰炸让中国人难以忘怀。
巴尔干——“宗教的泣血地”
纵观历史,巴尔干半岛处于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既是这座半岛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几千年来,巴尔干半岛享有多元文化熔炉的美誉,曾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诞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也是亚历山大、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国王的故乡,征服世界的帝国巨轮就曾从这里起锚扬帆。她曾经敞开大门,欢迎来自东方草原的“斯拉夫”部落,也曾在勇敢面对穆斯林的征服后,无言接受奥斯曼统治下的“宗教宽容”。罗马帝国覆亡后,这里又成为西欧天主教世界、东罗马帝国以及东欧蛮族、游牧势力的逐鹿场。后来,伊斯兰崛起,天主教世界、东罗马帝国和伊斯兰世界三雄又围绕它展开争夺。再后来,奥斯曼帝国取代了东罗马帝国,俄罗斯帝国兴起,又继续在巴尔干半岛厮杀。
作为地理名词的“巴尔干”诞生于古典帝国衰落之际,与此相伴而来的是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浪潮,有近20个民族逐渐挣脱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怀抱,在东西走向的巴尔干山脉间寻找新的地理观念与自我认同。天主教的神、东正教的神、穆斯林的神、犹太人的神,以及无神论的偶像,纷纷走出被禁锢的群山。它们的信徒身披“民族国家”的坚硬铠甲,狂热地争夺这块“无主之地”,他们共同建造起一座20世纪的“巴别塔”,矗立在罗马与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帝国古道上。千年来,巴尔干半岛几乎无法改写其悲催的命运,被称为“宗教的泣血地”。
巴尔干——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
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本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巴尔干”在土耳其语“balkan”中就是“大山森林茂密”之意,也有人说,巴尔干的“巴”有蜂蜜之意,走在巴尔干半岛上确实能感觉出一种甜蜜之美味。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有着丰富的自然、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文化,留下了灿烂的文明遗产。巴尔干半岛那长达2000多公里的海岸线、雄壮秀丽的风光、鳞次栉比的古城、神秘璀璨的文化和多姿多彩的风情,是一片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土地。如今的巴尔干各个国家像西欧一样,红房顶的老城古朴,教堂、广场、古堡和商业设施颇具规模,干净整洁。街巷有保留完好的鹅卵石路、风格独特的欧式建筑,郊野有茂密的森林、遍地的草地、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湖泊。农村有白墙红瓦房的农舍、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坪,还有赏心悦目,悠闲自得的自然风光,身临其境犹如在仙境般的西欧田园世界。
进入新世纪,逐渐远离战火的巴尔干地区展现出它神秘动人的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赞誉。再加上文化交流频繁、旅游合作加强、经贸往来增加、签证简化、航班增加等推动因素,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有机会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今天的巴尔干国家从河畔风光到高山壮景,从秀丽峡谷到原始森林,巴尔干散发的独特魅力让中国游客如痴如醉。为吸引中国游客,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签证便利化政策促成这些国家旅游井喷式发展,中国游已呈现井喷式增长。为使巴尔干成为中国人欧洲游的新选择,中国期待巴尔干国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大同巴尔干各个国家的民心沟通,深化双方人文交流、旅游合作,拓展服务贸易新领域。如开通到巴尔干国家的直航,加大巴尔干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互惠互利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