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结缘唐朝的阿倍仲麻吕 -凯发官网在线

章林  >>  正文
章林:结缘唐朝的阿倍仲麻吕
章林
2021年10月22日

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有着独特而传奇的一生。他仰慕中国文化,远渡大唐求学;他历任多项要职,忠心为唐效力;他朋友遍布天下,诗作流传至今;他归国遭遇风暴,最后长眠唐土;他是遣唐留学生的典范,是中日友好交流的杰出使者。

仰慕中国,远渡大唐

前已述及,从公元7世纪初开始,为了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日本开始组织遣唐使团,并选拔留学生赴唐。遣唐使和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带去了唐朝的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在遣唐使和留学生的影响下,日本朝野上下对唐朝灿烂的文化十分向往,出现了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阿倍仲麻吕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生、成长起来的。

阿倍仲麻吕于文武天皇二年(698年,唐圣历元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阿倍船守官拜正五位上中务大辅。如果翻开家谱继续往上追溯,可以窥见阿倍家还是孝元天皇的后裔。阿倍仲麻吕从小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再加上仰慕唐朝的文化,因而熟读汉唐典籍,精通汉文学。

灵龟二年(716年,唐开元四年)八月二十日,一则消息传遍了平城京的各个角落。原来是日本朝廷决定派遣第八批遣唐使团,同时选拔优秀留学生。年仅19岁的阿倍仲麻吕于是主动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遣唐留学生。

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还很落后,从日本到中国的航程十分艰险,航行在浩瀚的海上危险随时有可能发生,在此之前已有许多船只与人员葬身大海。然而,年轻的阿倍仲麻吕抱着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不顾艰险,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前往大唐留学,以便将中国先进的制度与优秀的文化传回日本。

翌年樱花盛开的三月,阿倍仲麻吕随多治比县守押使以及遣唐使吉备真备、留学僧玄昉等一行500多人分乘4艘船,从难波(今大阪)起航,横渡蔚蓝而深邃的东海,向大唐进发,踏上自己梦想的旅程。只是那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将由此开启和唐朝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跻身庙堂,为唐效力

阿倍仲麻吕一行人横渡东海后在扬州登陆,并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向长安进发。到达长安后,阿倍仲麻吕进入当时教育贵族子弟的高等学府国子监太学深造,攻读了《礼记》《左传》《诗经》《周礼》《礼仪》《易经》等一系列儒家经典。为了让别人容易记住自己,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晁衡”(亦作“朝衡”)。

当时的唐朝正值盛世,不仅思想开放,而且制度和文化极度自信,外国留学生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广泛地参与到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来。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阿倍仲麻吕于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荣中进士,成为唯一一位考中进士的日本遣唐留学生。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中,考取进士不仅要求诗文精美,还需深通国家时政,并对风土人情等了然于胸。考中进士就等于直接进入了高等文官的候补行列,即使对中国人而言,能够金榜题名者也是凤毛麟角。阿倍仲麻吕不仅汉学出类拔萃,而且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也十分熟悉,他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在学者云集、俊秀如林的长安一举考中了进士。

阿倍仲麻吕由于学识出众,很快便得到朝廷的赏识,跻身大唐庙堂。他最初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负责典籍的整理校对,并辅佐太子李瑛研习学问。不久得到唐玄宗的器重,逐年升迁,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仪王友等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担任的官职。此后,他又升任威高职重的卫尉卿,并兼任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博物馆馆长兼国家图书馆馆长。作为外邦人士,能够在唐朝担任如此重要的官职,这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

广交文人,互颂友谊

阿倍仲麻吕不仅学识过人、仕途通达,而且才华横溢、诗文极佳,同时性格豪爽,广交文人。好友包括诗仙李白和大诗人王维等人,他们互相赠答诗文,并多有来往,交情十分深厚。

阿倍仲麻吕与李白几乎是同龄人,同时又都喜欢结交朋友且才华超群,于是在平常探讨文学诗赋的交往中,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宝十三年(753年,日本天平胜宝五年),阿倍仲麻吕同日本派遣的第十派遣隋使回国。当李白听闻他遇难的消息后,异常悲痛,为此做了流传后世的千古名作《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在诗中将晁衡的遇难比作洁白无瑕的明月沉入碧海,感觉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带着哀愁笼罩着青山。两人的友情在这首诗中可谓表露无遗。阿倍仲麻吕回到长安,看到李白为他写的悼亡诗感动不已,于是挥毫回赠一首《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这些饱含着情感和温度的动人诗篇,不仅是他们两人友谊的见证,更是一千多年后中日友谊的见证。

阿倍仲麻吕与王维也是莫逆之交。阿倍仲麻吕归国前夕,王维怀着深厚的惜别之情,专门赠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洋洋洒洒地为此诗写了很长的一篇序文,赞颂阿倍仲麻吕的过人才华、高尚品德,以及为中日友爱作出的奉献。阿倍仲麻吕为此作诗《衔命还国作》回赠友人。“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诗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中国的留恋之情,对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唐玄宗的感戴之情跃然纸上。

此外,阿倍仲麻吕与储光羲、赵骅、包佶等文人的友情也十分深厚。在《全唐诗》中可以找到这些唐朝诗人们赠予他、歌颂他们之间友谊的诗歌。如储光羲的《赠洛中朝校书衡》、赵骅的《送晁补阙归日本》和包佶的《送日本国聘贺使晁臣卿东归》等,这些诗篇至今依然被中日两国人民传诵。

大难不死,长眠唐土

天宝十一年(752年,日本天平胜宝四年),以藤原清河为大使的第十批遣唐使团抵达长安。而这批遣唐使的副使正是当年和阿倍仲麻吕一同入唐留学的故交吉备真备。此时的阿倍仲麻吕,已经不再是初入大唐、意气风发、未满20岁的青年,而是一位仕奉唐朝三十载、功勋卓著、已步入知天命高龄的老人。

阿倍仲麻吕和阔别多年的老友会面后,思乡之情倍感浓烈,于是奏请回国。唐玄宗虽有不舍,但感念阿倍仲麻吕多年为唐朝鞠躬尽瘁,便同意他回国,并任命他为唐朝使臣,护送日本遣唐使回国。任命一名外国人为中国使节,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可见他多受唐玄宗的宠幸。

翌年六月,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一行辞别长安,南下扬州。到达扬州后,他见到了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大师,并相约同行东渡日本。十月,阿倍仲麻吕与遣唐使团分乘4艘船,从苏州黄泗浦(今江苏鹿苑)启航,驶向日本。然而,天不遂人愿,船队在中途遇上了大风暴,4艘船中有3艘各自开到了日本,已是第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所乘船只正是成功渡海的船只之一,而阿倍仲麻吕所乘的那艘船却下落不明,直到次年依然杳无音信。大家都推定阿倍仲麻吕已经在海上遇难。

不过,“阿倍仲麻吕海上遇难”只是一场乌龙。阿倍仲麻吕所乘船只遭遇风暴后并没有沉没,而是随风漂流到了安南(今越南),最后历尽两年多的艰险和辗转,又回到了长安。也许是因为已步入老年体力不支,也许是因为劫后余生心有余悸,也许是因为亲朋好友的再三挽留,阿倍仲麻吕此后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

阿倍仲麻吕此后在中国又生活了15年,且仕途顺利,深得肃宗及代宗信任,历任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等要职,最后官至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被封北海郡开国公。大历五年(770年,日本神护景云四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葬在长安,时年72岁。阿倍仲麻吕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将毕生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唐朝。为表彰阿倍仲麻吕为唐朝和中日交流做出的功绩,唐代宗追赠他为二品璐州大都督。

今天,中国的西安和日本的奈良均巍然屹立着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供人瞻仰和追怀。通过探寻阿倍仲麻吕的一生,让身处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他作为中日友好交流杰出使者的风采与魅力。

本文发表于《学习时报》2020年7月13日第2版(有增补),原标题《阿倍仲麻吕的大唐之旅》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