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于6月19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智造复苏 惟实励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以下为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的精彩内容精编:
60s要点速读:
1、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我们生产的很多机器,包括普通的家用电器,都需要芯片。中国芯片确实和美国存在一定差距。美国断供就是想扼杀中国经济。但美国的打压,反过来会刺激中国自力更生。过去计算机是如此,芯片也将是如此。
2、美国提法从“脱钩”到“去风险”,字面不同,目标一致,实质一样。美国政府以后还会发明很多新词,这种新词可能迷惑一些人,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一直没有变,它始终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越来越强大,直接威胁了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3、年轻人要立下大志,同时要能够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学习,不要把自己一时挫折,专业不对口看的很重。以后越来越需要跨学科人才。年轻人需要做好准备,机遇永远会对得起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正文:
从“脱钩”到“去风险”:字面不同,实质一样
美国提法从“脱钩”到“去风险”,字面不同,目标一致,实质一样。美国越来越看到“脱钩”对中国行不通,因为中美贸易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不仅仅是一些老百姓不接受“脱钩断链”,现在甚至连一些美国媒体、智库、专家、学者也不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采取了另外一种说法,不叫做“脱钩断链”,叫做“回流”。
但根本问题是美国要转变观念。美国政府以后还会发明很多新词,这种新词可能迷惑一些人,美国是不是政策转变了?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从美国前几界政府到现在一直没有变,它始终认为中国在整个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越来越强大,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直接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其实,中国根本就不会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我们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是实现整个两个“百年目标”,让老百姓过的更好,这些并不妨碍美国自身的发展。美国应该好好想想中国发展给它带来更多的好处,这一点美国是失算的。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专家学者赞成中国的观点,中美之间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方共同合作,合作共赢。
对于出口,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净出口作为三架马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力不会改变。
第二,当前出口外需减弱,但是是暂时的,不会持久。
第三,全球的外需减弱,并不代表对中国产品的减弱。也就是说中国还会出口传统的纺织品、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玩具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还有高科技产业产品,比如“新三样”:锂电池、电动车、太阳能。今年中国还会有“新三样”出现。
当前出口下滑,不是因为中国外贸不行了。最关键的是逆周期,去年因为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国零售物价上升,零售物价上升以后,老百姓需求减少。沃尔玛、亚马逊等一些大的零售和网购平台,大量进口商品卖不出去,导致金九银十(指每年的九月、十月是销售旺季)没有实现,紧接着去年圣诞节也没有出现一个令人满意的“报复性消费”,所以库存很多。
这就导致今年三四月份订单减少,反应到今年整个5月份外贸有一定下滑,但我认为这是暂时的,一旦整个库存消峰,依然会有大量订单。所以很多省市组团出去“抢订单”,参加各式各样的展销会以及综合展销会,这是值得的,而且它们取得了很好效果。我相信今年全球还会有四五千场大型商品交易会和专项的交易,包括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等等,这些都会让更多中国企业拿到订单。
美国断供中国芯片肠子都会悔青的
芯片断供,对于中国新能源行业和科技发展既是坏事,也是好事。但美国肠子都要悔青的。
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我们生产的很多机器,包括普通的家用电器,都需要芯片,20纳米的芯片主要供应这些。对于更高端的芯片,比如18纳米、12纳米的芯片等等,我们还没有量产,确实和美国存在一定差距。美国这时候断供就是想扼杀我们的经济,不让中国发展。
从建国开始到现在,中国就是在美国封锁打压之后成长的。包括计算机,一旦我们没有,美国就打压我们;一旦我们通过自主研发成功了,美国就想卖给我们,甚至是讨好我们。美国的打压,反过来刺激了中国自力更生,促进了中国自主研发,促进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
过去计算机,特别是超大型巨型计算机是如此,芯片也将是如此。未来不久中国芯片将会不断更新换代,制造出自己的“中国芯”。我对此保持乐观,而且充满信心,中国今后不仅是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国,而且将成为整个加工,包括代工的生产国,以及封装大国。
很多人认为印度之所以可以接受其他服务外包,包括电话呼叫、软件外包,是因为印度英语条件好。而中国英语条件没有印度好,所以中国成不了服务外包承接地。我认为这一个观点有片面性。
英语在中国不是母语,但随着中国新一代大学生不断努力,现在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在不断提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翻译,以及一些国际会议的翻译,都是用英语。有人说,对于技术问题翻译的难度比会议大。对于这个说法,我只同意一半。中国的英语不是主要问题,中国的问题在于掌握了英语的这些人,其他的综合学科稍微差一些。
我们把英语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不是作为辅助的工具。如果在医学、高科技、新材料、新工艺、养老、健康等等领域,我们把英语作为工具,把其他选课作为专科,在这方面一定会超过印度。比如,现在海洋和制药工业,大部分正在往中国转移。再比如化工工业,美孚在广东惠州投资100亿美元建立年产280万吨的加工装置,带动了很多服务外包,德国巴斯夫也投资100亿欧元在广东湛江建立除德国之外的最大的精细化工工业区。
服务贸易有这样好的条件,需要有更多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对当前专业和学科重新定位,重新布局。不能按原来的老办法安排大学生,这样学了不能致用。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向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学习,做到一招领先,招招领先。
发展“总部经济” 1000个总部能解决600万就业
2023年5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就业数据,16-24岁青年人的调查失业率到达了20.8%。下一步应该是两方面发力,一是从政府,二是从市场。政府,应该重视大学生就业,现在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下一步要加大对引入外资的力度。
但这只能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更重要的是把服务贸易搞上去,发展总部经济,让更多全球跨国企业总部或亚太地区总部搬到这来。我们算了一下,如果一个总部落户上海,基本可以解决接近800-1000名大学生就业。按照一个白领带动4-5个蓝领工作计算,那一个总部可以解决4000-5000农民工就业。这样一个总部公司就能带动约6000个就业,一千个总部公司就能带动约六百万就业。
年轻人要立下大志,同时要能够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学习,不要把自己一时挫折,专业不对口看的很重。现在国家对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高。跨国公司来到中国,不仅需要你能够用中文、英文表达,如果它的全生产要素来源包括阿拉伯、中东国家,那还需要你用阿拉伯语交流,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朋友,让全球生产要素,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信息、大数据都在中国整合,最终做到投入最小,产出最大。
比如,中国现在大力培养全职的医生,不仅有胸外科、心脏外科等,而且他们还学习了大数据、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这说明很多中国大学生不仅擅长本专业,而且还擅长一些跨学科的专业,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这个人才既懂得制药,又懂得医疗器械制造;这个人才不仅了解到外科手术,也懂得麻醉,这是很不简单的。以后我们越来越需要这种跨学科、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年轻人需要做好准备,机遇永远会对得起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来源:网易财经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