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插画时,这些大坑一定要避开! -凯发官网在线

张周项  >>  正文
画插画时,这些大坑一定要避开!
张周项
2022年05月27日

点开微博、看到热搜第一题图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点懵。

没错,就是惹出全网争议的那份人教版教材上的插画。画面上一共三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两眼间距都特别大,有一定医学健康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21三体综合征患者(又称唐氏患儿)的典型特征。我想出版社意图表现的应该是三个普通的小朋友,那为什么插画一定要画出唐氏患儿的特征呢?

这幅插画所踩的,就是新闻漫画插画领域的一个典型的大坑:以偏概全、突出部分人群特征。要展现一个群体,那就要用最普通的形象来代表,切不能只突出其中一部分人群的特征、更不能强加于所有形象之上。比如小学生有男有女,多人画面就不能画成全男或者全女;再比如高中生有高矮胖瘦,多人画面也不能都画成运动员身材。唐氏患儿是小学生中的平等、普通一员,突出其特征、甚至把画面上所有的形象都画成与其一样,是对这一群体缺乏尊重的行为。

具体到人教版教材这一事例,我想插画师应当不是有意为之,更可能是经验不足、或者画工不过硬,无意间踩了大坑。

别看这个错误引发舆情汹汹,其实国内的舆论环境还算相对宽容。在美国那种“政治正确”的氛围下,插画师连画面上男女比例往往都得再三考虑的,不小心画出某一患疾病群体特征会很麻烦。

我不是插画师,但我常年跟插画师配合,做长图科普、做漫画与文字融合的漫评,对新闻插画的陷阱常年记在心中,片刻不敢忘怀。常年积累下来,除“以偏概全”外还总结出几个新闻插画常见的大坑,与大家共勉:

首先是“不该出现的元素”。这个不难理解,由于政治、历史、文化、种族、宗教等等原因,每个文化圈里都有一些符号是要可以避免的,有些甚至是全世界都要避免的,比如二战纳粹的符号、旧日本军队的符号等等。

在具体操作中,那些显而易见的符号往往容易规避,容易犯的错误是一些相对隐蔽、但又会引起联想的符号。比如纳粹德国的“冲锋队”以褐色衬衫为制服,有经验的欧美插画师在画衬衫时,除非写实,否则尽量会避开这一颜色;纳粹德国党卫军高抬右臂45度的敬礼手势,更是插画界的大忌,插画师是需要力避让笔下人物做出类似动作的。

其次是“元素相对位置不当。”画面语言多种多样,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是其一部分,要避免传达错误信息。比如在画在校女生与异性教师时,要尽量避免让二者有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更不能让异性碰触隐私部位,以防止对读者产生误导。

如果画面中人物形象有城乡、民族、职业等差异,也要避免给二者安排高低悬殊的位置,防止传递出二者不平等的错误价值观。

还有“触犯群体禁忌”。在一些文化圈内,有些特定形象有特定含义,是不能随意出现的。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清朝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屈辱朝代,而清朝人一个显著的画面特征就是男性的辫子,尤其是在欧美还有“傅满洲”这一污蔑中国人的形象。所以在没有具体朝代的情况下画中国古人,一般是不能取脑后拖大辫子的清朝人形象的,否则很容易引发争议。

插画是生动的新闻语言,能直观、明了地反映要表达的含义。但也正因为如此,其把关有必要更严格,防止有意无意地踩到大坑里。

从新闻插画到儿童读物再到教材,严格程度更应该上升不止一个等级。中小学生正处在吸收知识、形成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年龄,其阅读材料的插画质量直接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和“三观”养成。更何况全国通用教材具有权威性,其内容中任何一个元素意象,都可能对很多人产生伴随一生的影响。对于儿童读物、特别是教材来说,插图、文字等内容标准当从严设置,把关也需要严格再严格,不让任何低质量内容流入市场。

为了民族的未来,也为了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与儿童读物及教材有关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负起责任来。(张周项)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高级记者。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