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善男与“应天门之变” -凯发官网在线

章林  >>  正文
伴善男与“应天门之变”
章林
2022年06月27日

在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收藏着一份以清和天皇统治时期的“应天门之变”为题材的长轴画卷,即《伴大纳言绘卷》。本文接着前面提到的藤原良房如何正式获得“摄政”称号这一问题,就“伴大纳言绘卷”的主人公伴善男与“应天门之变”作一考察。

自从年仅9岁的清和天皇即位后,作为朝中第一重臣兼外戚身份的藤原良房开始代理天皇处理政务。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这一因年号为“贞观”(627-649)而被称为“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为人们所熟知。天安三年(859)四月十五日,清和天皇改新年号为“贞观”,体现出了要模仿唐太宗治世的政治理想。

贞观六年(864)正月,清和天皇元服,国家政事表面上由天皇亲自裁决,但实际上藤原良房仍旧在一旁指导。不过,藤原良房自从迎娶嵯峨天皇的女儿源洁姬后,一直没有再娶妻妾,膝下除了女儿藤原明子之外,没有其他子女。后来将哥哥藤原长良(856年去世)之子藤原基经收为“犹子”(类似于养子,享有继承权)。此时,藤原良房的弟弟藤原良相的女儿藤原多美子进入后宫,并得到清和天皇的专宠。与此同时,藤原良相还与大纳言伴善男往来密切。

伴善男原名大伴善男,因大伴亲王即位为淳和天皇,大伴氏为避讳改为伴氏,故而改称伴善男。伴氏(大伴氏)自天平初年的大伴旅人以来,一直位居大纳言之位。伴善男的父亲伴国道因“藤原种继暗杀事件”被流放,后因为文采出众被赦免,并官至参议。伴善男的祖父大伴继人曾以遣唐判官身份赴唐,并同出访日本的唐朝大使赵宝英以及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在唐朝所生的女儿喜娘一同返回日本,后在“藤原种继暗杀事件”中与佐伯高成等人一同被杀。伴善男的曾祖父大伴古麻吕曾以遣唐副使身份赴唐,并在朝贺时与新罗争座次,后来与鉴真大师乘同一艘船渡海,最终在“橘奈良麻吕之乱”中与橘奈良麻吕等人一同遭受迫害。

根据《三代实录》记载,伴善男“生而俊爽,天资鬼脉,深目长鬓,身体矮小,意气畔岸,见者以为黠儿。”伴善男成年后任职于校书殿,负责校勘、整理书籍工作。因为能言会道,善于观察,喜欢研究朝廷的规章制度,逐渐得到仁明天皇宠幸,先后担任大内记、藏人、式部大丞、右少弁等职。任右少弁期间,伴善男做了一件饱受世人非议的事情——善恺诉讼事件。

承和十二年(845),法隆寺僧人善恺向太政官弁官局提出控诉,控告本寺的一位大施主(檀越)、少纳言登美直名霸占寺院的财产和奴婢,给法隆寺造成巨大损失。于是弁官局开始受理此案。弁官局当时的组成人员如下:作为负责人的左大弁正躬王(参议、桓武天皇皇子万多亲王之子)、右大弁和气真纲(参议)、左中弁伴成益、右中弁藤原丰继、左少弁藤原岳雄、右少弁伴善男。除伴善男之外,其余以正躬王为首的五名弁官判决登美直名有罪,根据职制律,判处其流放远方。

然而到了第二年,伴善男对善恺诉讼案提出两点异议,并认为这属于违法行为。第一,从诉讼流程上看,弁官直接受理僧侣诉讼是一种违法行为;第二,在举证方面,受理既没有写明犯罪的具体年月日,又没有陈述客观实际情况的诉状属于违法行为。于是,朝廷让明法博士讃岐永直来考证伴善男的论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讃岐永直经过考证后认定善恺诉讼不存在违法的行为。不服气的伴善男于是将案件捅到了左大臣源常那里。这时,杰出的汉诗文作家小野篁也参与到这场讨论当中。最终,源常认为小野篁与伴善男更在理,于是罢免了包括正躬王在内的受理此案的官员,同时处罚善恺,登美直名则无罪。

因为善恺诉讼事件,伴善男背上了“法匪”的骂名,同时戴上了“擅长捏造罪名,构陷他人”的帽子。不过,此后他的仕途十分顺利,先后担任右中弁、右大弁(参议)、检非违使别当、式部大辅、民部卿、中纳言等职。至贞观六年(864)伴善男升为大纳言。

在平安京北部的中央坐落着平安宫(大内里)。从平安宫的正南门朱雀门一直往北走,便是朝堂院(大臣们处理国政的地方)的正南门应天门。贞观八年(866)闰三月十日夜,应天门突然起火,火势一直蔓延至东西两侧的栖凤楼和翔鸾楼。这场大火或许只是因自然原因而导致的天灾(天火加上持续干旱),但最终却演变成一场不折不扣的人祸。

此时朝中的主要大臣如下:太政大臣、清和天皇的外祖父藤原良房,左大臣、嵯峨天皇之子、源氏的领袖源信,右大臣、藤原良房的弟弟藤原良相,大纳言、桓武天皇之孙平高栋(高栋王),以及大纳言伴善男。

应天门大火被扑灭以后,伴善男找到藤原良相,告发称源信是应天门大火的主谋。藤原良相相信了伴善男的话,于是派兵包围了源信的府邸,同时准备调遣左近卫中将、参议藤原基经前往逮捕源信。藤原基经知道这件事不简单,于是立即将此事禀报给藤原良房。应天门大火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藤原良房因病一直深居不出,已经将政务交给藤原良相处理。藤原良房知道此事后十分吃惊,于是来不及整理好衣冠便与藤原基经一同前往清凉殿,向清和天皇上奏此事。

早在贞观六年(864),伴善男与源信之间便产生了嫌隙。当时有人写匿名信,状告源信与其弟弟中纳言源融、右卫门督源勤等意图谋反。伴善男乘机进言称:“源信意图不轨之事,我早有耳闻。现在又有人举报,可见确有其事。”不过,源信兄弟三人最终安然无事。

伴善男有多次构陷他人的“前科”,藤原良房大概意识到可能是伴善男想利用此次应天门大火来除掉政敌源信,于是建议清和天皇先派人到源信宅邸调查,在真相大白之前,不要轻举妄动。

源信自然是矢口否认纵人放火,并且根本也找不到他是主谋的证据。这样,清和天皇宣布解除对源信府邸的包围,应天门大火被作为天灾处理,源信虎口脱险,喜极而泣。大家本以为此事就此画上了休止符。但事件没过多久便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

贞观八年(866)八月三日,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称当晚自己路过应天门,看到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及家臣纪丰城等人路过应天门后不久便起火,这明显是在暗示应天门大火为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及其家臣所为(在《伴大纳言绘卷》中描绘了小孩打架牵扯出纵火“真凶”的画面,即大宅鹰取检举伴善男的原因是,自己的儿子与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的儿子发生口角,结果生江恒山倚仗伴善男的势力,将自己的儿子殴打至重伤)。由此在朝廷内外又引起一场大骚动。在这事态发展愈发复杂之际,清和天皇于八月十九日正式任命自己最为信任的藤原良房“摄行天下之政”,全权负责处理此事。

就在藤原良房调查此事时,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和伴清绳因杀害了大宅鹰取的女儿而被捕。鉴于案件重大,于是由以秉公执法而著称的南渊年名和藤原良绳负责审理此案。经过严刑审讯,生江恒山和伴清绳供认火烧应天门的主谋是伴善男、伴中庸父子。伴善男与源信曾有过节,同时也有赶源信下台、自己上位的动机,但似乎没有纵火的动机。仅凭大宅鹰取的口供,恐怕难以将精通律法的伴善男定罪,但有了生江恒山和伴清绳二人的“神助攻”,伴善男最终被判定为纵火主犯。九月二十二日,伴善男、伴中庸及作为其同谋的家臣纪丰城、伴秋实、伴清绳五人按规定应处斩刑,但天皇下诏减罪一等,将他们全部流放,同时没收了他们的资财与田宅。

《三代实录》在记载“应天门之变”时,以很大的篇幅记述了被连坐的、以德政著称的纪夏井。纪夏井“眉目疏朗,身长六尺三寸。性甚温仁,雅有才思。”纪夏井特别善于隶书,著名歌人小野篁赞叹说:“纪三郎可谓真书之圣也。”纪夏井担任右少弁期间,“秉志忠直,时有规谏”,引起文德天皇的重视,先后升任右中弁、式部少辅,同时一直兼任播磨介,“内外机务,多所辅益”。文德天皇去世后,纪夏井出任赞岐守,“政化大行,吏民安之。境内翕然,不忍相欺”。等到纪夏井任满将归时,“百姓相率,诣阙乞留”。于是,纪夏井任又留任两年,使得赞岐“黎庶殷富,仓廪充实”。纪夏井最后离任的时候,官吏与庶民赠送给他很多物品,纪夏井除了留下纸笔之外,其它全部退回。纪夏井任肥后守期间,因弟弟纪丰城受连坐,被解除官职,处以流刑。纪夏井随使离开时,“肥后民庶遮路悲哭,如丧考妣”。当纪夏井路过赞岐时,“百姓男女老少,皆弃其室,逢迎道路。数十里之间,哭声相接。”

“应天门之变”后,伴氏和纪氏的势力遭到严重削弱;被诬告的源信大概是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从此闭门不出、拒不上朝;藤原良相也因被伴善男愚弄利用(也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名誉扫地;藤原良房则获得了此前只授予皇后或东宫的“摄政”一职,正式开始人臣摄政。一般认为,“应天门之变”是藤原良房为排除其他贵族势力而策划的阴谋。笔者认为,“应天门之变”整起事件是因伴善男而起,藤原良房只是被动复出,恐怕很难说这起事件是藤原良房策划的阴谋。如果从谁获利的角度来看,藤原良房自然是获益者,但获益最大的人,其实是藤原基经。

 

参考文献: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続日本後紀》,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文德天皇実録》,吉川弘文館1981年版。

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輯:《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三代実録》,吉川弘文館1983年版。

神谷正昌:《承和の変と応天門の変——平安初期の王権形成》,《史学雑誌》第111巻 11号,2002年。

吉江崇:《平安前期の王権と政治》,《岩波講座日本歴史第4巻•古代4》,岩波書店2013年版。

池田晃渊:《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4卷·平安时代》,罗安译,华文出版社2020年版。

坂上康俊著:《律令国家的转变》,石晓军译,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保立道久:《岩波日本史第三卷 平安时代》,章剑译,新星出版社2020年版。

王海燕:《日本古代史》,昆仑出版社2012年版。

【责任编辑:王晗】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历史学博士,军事学博士后。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