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经济相对发达时期的城市形态,更是在更高层次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都市圈和城市群也迅猛崛起,并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动力源泉。
10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称,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城市群和都市圈时代,未来城市群和都市圈将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高质量的城市群,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相融与重组,并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这一报告说,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中国即将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即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中国的城镇化仍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目前,中国城市群面积约占全国的28%,经济总量占全国的80%以上。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形成和以几个大城市所构成的区域城市群的融合是世界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城市群将在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作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在这一格局中行政区域逐步淡化,而以产业链和现代交通网络相勾连,形成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机制,以实现区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功能、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及“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19个城市群。
这19个城市群土地面积合计约2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19个城市群以25%土地集聚78%人口,2018年gdp合计79.3万亿,占全国总量的88%。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创造了超过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
城市群形成了对土地、能源、交通、市场、产业等众多资源的集约效应,对提质增效节能,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规划和政策从政策层面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致力于培育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大湾区和现代化都市圈。
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目前最具有竞争力的两大城市群,其gdp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根据指标测评,当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进入趋于成熟期,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山东半岛等11个城市群处于快速发育期,黔中、呼包鄂榆、滇中等6个城市群处于雏形发育期。珠三角城市群人均gdp高达15.2万元,长三角41个城市市人均gdp为9.38万,京津冀为7.55万元。
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土地面积为2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2%。2018年经济总量17.9万亿元,占全国的19.8%。常住人口1.5亿人,占全国的11%。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层级结构最合理的城市群,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和宁波等6城gdp超万亿,占全国万亿城市数量的37.5%。目前正在加快构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大都市圈,由41个城市组成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相对合理的城市体系。长三角以电子信息、汽车、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按照《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的城市群,发展前景广阔。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的9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土地面积合计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2018年经济总量8.1万亿元,占全国的9.0%;常住人口约0.6亿人,占全国的4.5%,人均gdp达到12.9万元,位列中国五大城市群首位。2018年珠三角城镇化率达到85.3%,是中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群。2019年2月,国家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加快珠三角城市群与港澳的融合发展,明确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
京津冀城市群正加快打造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共计13市。土地面积合计2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2%。2018年经济总量8.4万亿元,占全国的9.3%。常住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的8.1%。按照《京津冀协同规划纲要》规划,将成为以首都为核心,拥有高质量城市群、产业和城市高度融合、绿色生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借鉴和学习世界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必将使中国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少走弯路。世界著名的城市群均经历了从单级城市到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渐进过程,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国际公认的包括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世界五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均具备了以下这些特点:区域内城市密集、拥有一个或几个国际性城市、多个都市圈连绵、拥有一个或几个国际贸易大港、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城镇人口至少达到 2500 万以上。这些城市群均有着非凡的科技创新能力,互联互通的立体现代交通设施,形成了庞大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和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形成了空间组织紧凑、经济结构互补、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建立了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等城市为核心,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7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商贸中心和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五大湖城市群集中了美国30%以上的制造业,其汽车产量和销售额约占美国的80%。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不到 1/7 的国土集聚了全国 1/2 的人口和 58 %的经济产出 。
专家分析,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的建设对促进特大城市都市圈建设和融合起到催化作用,形成了众多的一小时都市圈,这将加快产业聚集和产业链优化,有利于人口聚集和流动,形成便捷物流和商品交易市场。
依托产业和市场的力量形成的都市圈,由核心城市、产业带、工业园、特色小镇形成高度融合的城镇体系。未来,19大城市群将聚集90%以上的人口,而10亿以上的人口聚集在几十个城市圈中。
中国的城市群建设正向生态化方向推进,以不断化解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今年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发改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并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空间格局,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和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广东省也突出在5年内将珠三角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城市群,全国19大城市群中的200多个城市相继制定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武汉、山东半岛等12个大型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作出了评估,涵盖了157座地级以上城市,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9.57%。报认为,中国城市群的崛起,给城市化带来新形态。人口和经济活动越来越向城市群地区集中,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专家坦言,目前,中国的城市群建设还需要突破一些制约瓶颈,从产业层面看,同质化竞争严重,要建立互补协同型产业体系和产业链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从城市辐射能力层面看,一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弱化,产业带动力不足。从政策层面看,建立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深化改革,突破规划、土地、人才、公共服务等层面的制约。从交通层面说,城市间交通便利性、一体化水平还不高。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