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高原之上》用故事彰显“援藏精神”的国家相册 -凯发官网在线

王永利  >>  正文
大型纪录片《高原之上》用故事彰显“援藏精神”的国家相册
王永利
2023年05月28日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制作的大型援藏纪录片《高原之上》,于5月18日起在总台综合频道重磅推出。5月19日起在央视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纪录频道播出。5月22日起在英、西、法语频道同步播出。央视客户端、央视频、央视网等同步上线。

《高原之上》采用纪实拍摄的手法,以援藏干部和西藏各族群众为主人公,真实记录了发生在青藏高原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援藏故事,展现援藏工作不为人知的非凡历程。全片共五集,分别为《路通心畅》《民康岁安》《润物育人》《使命荣光》《绿水青山》,多维度呈现出西藏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场景,为观众铺展出一幅幅高原之上的壮美画卷。

一、彰显“援藏精神”,生动讲述“促雪域巨变、令高原焕颜”的援藏故事

1994年,党中央作出部署,全国支援西藏,先后有18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和多个中央部委选派援藏干部对口援助西藏。一批批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助力西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和西藏人民一道推动经济社会快步向前。

该片用镜头刻画了新时代援藏干部群像,生动讲述了他们传承“援藏精神”“促雪域巨变、令高原焕颜”的故事。“援藏精神”的内涵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每个援藏干部都清楚 “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叩心三问,促使他们真正投身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切实将援藏精神转化为落实全国一盘棋的强大执行力,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如因公牺牲王军强,来自于中信银行大连分行。2019年作为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那曲申扎县,任申扎县的常务副县长。他针对牧民游牧提供了功能齐全的居住车,组织赛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善牧民生活造福百姓。但他因大雾不幸坠崖,享年48岁,把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西藏。

如袁万财,中铁二局项目部副经理,负责施工的通麦路段项目,两处隧道、一座桥梁,是川藏线的咽喉。易贡藏布江在此汇入帕隆藏布江,这里处于地震带,地势险要、山体疏松,是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每年发生各类地质灾害超过300次,历史上被称作通麦天险。岩爆、透水、塌方等难题接踵而至。但是,几代筑路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事迹激励他带领团队克服苦难,终于2016年通麦天堑改造工程完工,易贡藏布江上第四座跨江大桥——可抗8级地震的通麦特大桥横空而起,从此天堑变通途。

如在阿里,黄小洪,国网西藏电建公司应急抢修中心副经理,入藏11年,参与过1200公里电网建设。他带领团队搭建的206、207号铁塔,在野外经受住了百年难遇的极端暴雪挑战,最终西藏最后一片未通电区域并入大电网,他们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奇迹。当藏民欢呼通电了,他脸上的笑容很灿烂。

二、用细节生动反映援藏干部“下沉”和创新,给藏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灵魂,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要素。要用感人的细节和趣味性的细节讲述矛盾冲突点;同时也需要用代表人物特点的细节去塑造人物并丰富情节。该片在细节上下功夫,让每个细节都令人难忘。如芒康县通古村方圆5公里内唯一一所幼儿园,年近古稀的白玛多吉曾是这里唯一的老师。从17岁算起,他在这里教书近50年。如今他最忧心的不是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而是村头的危桥。他每天接送31个孩子过危桥。如今身体不行了,继任老师接送孩子。眼看汛期要来了,白玛多吉多次向上级反映问题。杜晨光,中国一汽援藏干部,芒康县常务副县长,着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把造桥被列入援藏项目计划,300万资金,全部由一汽援藏资金支付。很快桥造好,新桥坚固又漂亮,但病情加重的白玛多吉一直没能看看新桥的模样。老师们拍下照片,给老人看,孩子们高兴在桥上奔跑的镜头,是幸福的写照。

用镜头聚焦援藏干部的创新细节,既有启发性,又有记录价值。在新时代,援藏不仅要有艰苦奋斗、不惧牺牲的思想准备,而且工作要落在实处,确实造福当地百姓。无论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还是“产业援藏,为藏造血”,亦或是“立体跨越式”援藏模式等,都体现了援藏工作的思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广大援藏干部们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协调”突破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障碍,以“绿色”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突破地理环境的封闭,以“共享”解决惠及民生的各类问题……如片中西藏达阿里高原日土县在14到16世纪生产的开司米羊绒就享誉国际。丁会强,河北省援藏干部深入调研发现,近年来这里的羊群变少了。原来近些年来,由于受这个流通环节的这种障碍,老百姓的销售能力差,议价能力更差,有一些羊绒贩子垄断了某些村落 乡村,极大地挫伤了牧民的养殖积极性。养牦牛的多了,养白绒山羊的少了。援藏干部找到了症结所在。组织了第一届羊绒拍卖活动,国内当期的羊绒价格,大体是80元每市斤,通过这种拍卖活动,通过竞价拍到了每市斤121元。惠及2100余户7600余牧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河北援助1600万元建成的羊绒毛品交易中心,已成为藏西北优质羊绒的集散地。藏区牧民增收了,养羊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打响了开司米羊绒的品牌。该片用细节关照援藏干部们始终以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干事成事的实际行动和生动的工作实践,丰富了“援藏精神”的价值内涵,让援藏工作闪耀着新的时代光辉,成为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营养剂”。

三、努力践行“四力”用“两脚泥”拍出西藏“变化美”。

2022新年伊始,《高原之上》摄制团队分五路深入西藏各地。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在雅鲁藏布江畔,在喜马拉雅山脉脚下,在边陲小镇、丛林秘境、雪山冰川、藏北无人区……摄制团队克服特殊地理环境和极端气候带来的困难,挑战了高原拍摄的诸多极限,行程总计超十万公里,拍摄人物近百位,呈现出雪域高原难得一见的视觉盛宴。

援藏干部在哪里奋战,摄制组就在哪里跟拍。在通麦透水的涵洞里,镜头记录下施工者淌水作业的场景,记录下为了克服水泥出现气泡而进行的多次试验,记录下易贡藏布江上从木板桥、钢木混搭悬索桥到限载400吨的悬索大桥,再到第四座桥——通麦铁路特大桥建成的故事;

在阿里,记录下国电团队在百年难遇的极端暴雪挑战下搭建206、207号铁塔,终于实现西藏电网全域覆盖的奇迹;

在双湖,记录下为把羌塘高原还给大自然,全县启动生态搬迁,援藏干部和藏族群众共同在海拔5000米为野生动物打造乐土家园……

《高原之上》采访了近20名“老西藏”,他们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了自己与西藏几十年来难以割舍的情缘。101岁的阴法唐将军,回忆援藏对西藏基础建设的重大改变;张国华将军的女儿、72岁的张小康含泪讲述父辈建设西藏的艰辛;原康藏工作队成员、91岁的李国柱深情演唱雪域高原歌曲;92岁的盛瑞玲回忆自己不被儿子理解的心酸往事……“老西藏”们的奋斗往事让人感慨万千、热泪盈眶,正是无数像他们一样无私奉献的援藏人,与西藏各族群众共同铸就了壮美“新西藏”。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总台纪录片《高原之上》生动反映了藏干部主动承担起“促雪域巨变、令高原焕颜”的历史重任,弘扬“援藏精神”,用创造性的奉献,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其精良的制作,实现了总台“满屏皆精品”的目标,成为新时代用故事生动彰显“援藏精神”的国家相册。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高级编辑。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