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森:文化的流动 -凯发官网在线

杨应森  >>  正文
杨应森:文化的流动
杨应森
2015年05月29日

                                         深圳绿化“文化沙漠”散记(一)

conew_图片1

原创大型合唱交响曲《人文颂》已成为深圳文化的新“标签”。—冯明 摄

在人们眼里,“文化”往往和“历史”紧密相连,“历史”积淀越久、便越有文化。正因为如此,缺乏文化积淀的深圳,就曾经被视为“文化沙漠”。

尽管考古发掘和历史考证已经表明,深圳也有远古遗址、历代古墓、明清古城,但在许多人看来,“名不见经传”的深圳不过就是一个小渔村。

正因为如此,当十几年前传出“市龄”不过20出头的深圳打算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便遭到了许多冷嘲热讽:最没历史、最没文化的深圳“有什么资格”?

一位研究深圳文化现象的老朋友曾对我聊起深圳的“文化”。他告诉我,面对“资格”的嘲讽和质疑,深圳既不去争论、申辩、“打嘴仗”,也没有刻意用老祖宗的“遗物”装点“文化”门面,更不打算用仿古、伪古、甚至装神弄鬼来标榜自己“有文化”,“而是在实实在在地打造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

conew_图片2

美丽的世界之窗。—欧阳勇

“深圳不可能依靠历史的底蕴和积淀来发展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文化的存量、更取决于文化的增量”,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在这次5月14日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文化流动论是深圳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

“文化能够‘流’起来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开放”,曾分管深圳宣传文化工作的原市委副书记庄礼祥对我说。自从成为中国对外打开的第一扇“窗口”,深圳迅速出现了“移民潮”、“三来一补”等人才流、知识流、物资流、资金流,同时也有了来势汹涌的文化流。

邓丽君和港台音乐、迈克尔·杰克逊及摇滚首先跨过罗湖桥,经深圳流入内地;东北帅哥毛宁、西北汉子阿宝、江西甜妹杨鈺莹、草原凤凰杨魏玲花,从“五湖四海”流入深圳的歌厅;迪斯尼、马都洛丹式的主题公园,最早从深圳进入全国各地。

和经济相似、“三来一补”曾经也是文化流入深圳的早期形式。

据我了解,上世纪80年代,迪士尼的《花木兰》、《狮子王》、《人猿泰山》等著名动画大片,都曾在深圳加工制作;几乎同时,在一个名叫“大芬”的深圳客家小村里,画工们按照海外订单的要求,开始临摹毕加索、梵高,欧美市场流行的“行画”流进了深圳。

但是,深圳不甘心只做人家的文化“制作车间”、赚点低廉的“加工费”,于是“以加工养原创”、“变临摹为创意”,开始了文化创新的探索。

近百名从事原创的画家“流”进了大芬村;动漫设计师“流”进了曾经的动漫“加工车间”,用《熊出没》等深圳的原创作品,打破了洋动漫多年对中国屏幕的垄断;“翻唱”港台歌曲的歌手们和大陆的著名歌唱家先后唱响了深圳原创的《故园之恋》和《春天的故事》。

现在,许多微缩景观的主题公园早已风光不再,唯独最早“流”入中国的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却依然每天游人如织。“世界之窗”的一位人士告诉我,“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的成功秘诀,就是“通过‘想象+创造’、让多种文化元素不断流动,不断用新的游乐内容、游乐形式去吸引游客”。

conew_图片3

“锦绣中华”举办的中华万盏灯会闹元宵活动中几位民族演员在品尝元宵。—杨雪萍摄

创新的结果,就是深圳已经从文化“流入”发展到今天的文化“流出”。近5年间,深圳的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已达26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十分之一以上。

conew_图片4

每届“文博会”均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客商。图为会展中心一角。 —吴峻 摄

用“流入”的交响,深圳原创出大型儒家思想主题合唱交响曲《人文颂》,近年在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总部及许多欧美国家奏响;用“流入”的动漫,深圳原创了动漫人物传记《孔子》,发行到全球400多所孔子学院和600多间孔子课堂。

今天,几乎没有人再把深圳视为“文化沙漠”,至少许多人不得不承认,曾经的“文化沙漠”已经被“绿化”。

古人云:“流水不腐”,只有流动、才会有生命力。曾经被视为“文化沙漠”的深圳正是在文化的流动中得以“绿化”;如果没有了文化的流动,即便拥有诸多文化遗产、却一味孤芳自赏,倒是会面临“沙化”的危险。

关于作者:杨应森,中国日报驻深圳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