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警惕新型冠状病毒成为污名化中国的新工具 -凯发官网在线

吴勇  >>  正文
吴勇:警惕新型冠状病毒成为污名化中国的新工具
吴勇
2020年01月30日

1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1月29日早上,多家澳大利亚媒体,偷换概念,在醒目位置用“chinese virus”指代"coronavirus(冠状病毒)"。

此前,丹麦《日德兰邮报》歪嘴和尚念经,刊登侮辱五星红旗的漫画,借疫情影射中国。

丹麦外交大臣耶珀·科福德借口“言论自由”,表示“无权对讽刺画进行辩论或对此发表评论”。

在新加坡和韩国,数十万人联名公投要求“禁止中国人入境”;美国、韩国、法国等国不顾世界卫生组织的劝阻,准备进行“昭告天下”式撤侨……

 

限制入境和撤侨,在疫情过去之后,三五个月就会恢复。

但是,如果疾病和城市、国家联系起来,并成为传播上的通用词汇,则会对国家形象造成永久性玷污。

2 被污名化的惨痛教训

100年前恶性流感肆虐全球,导致5000万人失去生命。只因西班牙是中立国,各方将其命名为“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

虽然既不是首次出现地区,也不是影响最大地区,但西班牙因此背了黑锅一百多年,估计今后还将继续背下去。

2014年西非发生埃博拉疫情,“埃博拉”原是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在埃博拉河流域,只有极少数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但是命名之后让世界对刚果,甚至整个非洲的刻板印象(贫穷、混乱、灾祸流行)进一步加剧。

其他恶劣的案例还有“墨西哥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纵观历史,不合理的疾病命名,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因为他们往往在主流媒体失语。

如女性(玛丽病毒)、老年人(老年痴呆症)、动物(鼠疫、禽流感、猴痘)、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中东呼吸综合征)。

3 who 疾病命名办法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对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又该应该如何命名,如何避免误读?

有国际公认的方法吗?这次疫情的正式命名又是什么呢?

对过去未曾发生的新疾病,世卫组织早在2015年就列出了最佳的命名建议。

新名称应该使用特定或一般通用的描述,例如“严重”、“加重”或“呼吸道疾病”,取名应尽量简短扼要,容易发音。

任何可能引发恐惧和歧视的做法,包括国家名、地名、人名、动物名都应该要规避。

因为疾病命名的本质,是判定,指称部分属性,但却往往影响到被命名的国家和地区。

如果轻率用人物、动物和地点等命名疾病,非常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4 它叫“新型冠状病毒”不叫“chinese virus”

新型冠状病毒, 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2019-ncov”,也称 coronavirus

规范新疾病的命名方式看起来或许一点都不起眼,甚至日用而不知,但对那些直接受影响的个人、城市和国家,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并可能被记录在史书。

因为以动物命名的疾病造成数百万不必要的动物宰杀,以特定地区命名的疾病已经给相关人员带来旅行、贸易不便与龃龉。

为此,who特别构建了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2013年还编制了一份标记传染病的工作指南。

特别是,考虑到人畜共患病(zoonoses),即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疫病, 近几十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who希望避免命名导致的误导和误读。

做法是采取通用的描述性术语,包括具体的症状——如呼吸系统疾病或者急性腹泻。

也可能指的是一年中的某个季节,要么是一种身体系统——心脏上的或是神经方面的。

如指向一些易受影响的人群,尽量以中性术语应对——儿科疾病是“幼年的”(juvenile);如果涉及产妇,则是“母亲的”(maternal)。

从冠状病毒到流感病毒、沙门氏菌,这些病原因子在名称中得以体现,让人更容易理解、记忆和对付。

此前,世卫组织对病毒的科学命名已经做出了榜样。2008年,who修订了h5n1禽流感家谱的命名法,以防止“通过地理参考对分类进行污名化标记”。其中一组以前被称为“福建样”(fujian-like)的h5n1病毒,变为了“进化枝2.3.4”。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命名,正是按照以上的规则来制定,以尽可能保护大众,避免误读。

因为这不仅是保护疫区人民,也是保护其他国家人民。

5 媒体应该怎么做

当下新型冠状肺炎被某些国家右翼分子称为“chinese virus”,不仅污名化中国,同时也将其国家人民置于低估瘟疫的风险之中。

一个疾病的名称远比疾病本身传播得更快、更广。

尤其是通过政府首脑、官员的言论以及新闻报道,传播效果反而超过了更具权威性的专家。曾经有人认为中东综合症只在中东发生,与自己无关,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染病。

谣言永远比病毒传播的更快,而社交媒体让中国污名瞬间传到五湖四海。

如果没有权威媒体第一时间发声,把病毒的国际化标准化命名,迅速扩散出去,那么一系列的歧视、抗议和过激反应就可能紧随其后。

经济贸易可能会受到冲击,国家形象则会长期受损。大风大浪前,中国媒体绝对不能糊涂。

中国媒体应该按照who的权威命名,在传播中统一使用。特别是《中国日报》这样的权威国际传播媒体,应该统一刊发和传播。

全力防止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失语,抢在没有形成刻板印象之前,正面回应,尽快正名。

保卫国家形象免受冲击,绝对不能含糊。

人类构建了自己的疾病生态和命名系统,疾病和疾病名称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的行为。

特别是重大疫情的名称,是全体人类被永久定格的集体记忆,将会在未来不断被提起和重复。

强烈建议,权威媒体应按照健康传播核心kap理论,做好国际健康传播实务。

首先是“知”,必须依据who最新的命名规则做好命名,并做好防治知识的分享和传播。这是健康传播的起点。

其次是“信”,权威媒体应该及时为国际受众提供权威、可信的信息。这是健康传播的关键。

最后是“行”,通过传递理性、全面信息,最终帮助目标受众采取科学理性的行动。这也是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

西方某些国家媒体一贯用有色眼镜视人,弃who科学命名不用,专门用误导性命名。这本身就是一种过时的种族主义思维、民粹主义思维和霸权思维。

这不仅会影响全世界防治瘟疫,也必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影响自身的健康和幸福。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
|
")); //]]>
网站地图